真這麼叫的話,他倆的兄弟就做不成了。有差輩份的兄弟嗎?
衛瀚揚比蘭澤大幾個月。看在他大的份上,讓孩子叫伯伯得了。
他們兩個大人,帶著三個孩子出了門,先找地方吃了早飯,然後到了海洋哺乳類館。
保育員正等在那裡。匯合之後,三個成年人每人帶著一個孩子,參觀起來就方便得多了。
蘭澤特意問了保育員,是不是教了孩子們爸爸、媽媽之類的概念。保育員於是投影出她的教材。
看了一眼,蘭澤就明白了。
保育員的教材很古典。
上面的媽媽是個長頭髮女人,和保育員本人有幾分相似;爸爸是個短頭髮男人,穿著工作服沉浸工作的樣子。
忽略身高因素的話,的確很像是衛妖精+張荷的組合。
孩子們還從來沒有被張荷抱過。也沒有近距離觀察過她的身高。總之,大人全都比他們高大就對了。
保育員手裡的教材,大體沒毛病。就是其中的刻板印象,會給孩子們的小心靈留下偏見的印記。
“這是通用教材嗎?”蘭澤問。
“不是,是我們自己選定的。”保育員回答。
正好衛妖精抱著小米,腦袋湊了過來,看幼兒教材。
“你們教材不用稽核的嗎?”蘭澤問他。
“這個問題我忽略了。一會兒問問搞教育那些人。”衛妖精淡定答道。“島上現在人少,預計長住人口有限。教育規模小,最多搞到童校的階段。”
十一到二十歲的未成年人階段,其實才是教育工程的重點。
這個階段的每一年裡,都有一些孩子發生翻天覆地的身心變化。麻煩就麻煩在,人類的個體差異太巨大了。同是一個種族,有人十一歲心智早熟,開始考慮花前月下;有的人十九歲才發生大腦的二次發育,突然之間變得冷靜又機智。
這個階段的教育很困難。因為心智慧力的突飛猛進是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學校的人口夠多,教育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否則的話,容易耽誤孩子。
當然啦,如果教育規模特別小,一兩個教師帶十來個學生,可以針對每一個人因材施教,也不是不行。但這對教師的個人能力要求太高了。能力全面的教師,也是鳳毛麟角。
“萬一有大孩子的需求呢?”蘭澤問。
“幾十年以後的事了。到時候再辦也來得及。”衛妖精想了想,“十一歲到十五歲的階段,其實搞搞也行。這在地球上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相當於中學。回頭我問問搞教育那幾個,看他們有什麼主意沒有。”
衛妖精現在看上去像一個大閒人,大把的時間用來陪著蘭澤抱孩子玩。
小米和他還挺合得來的。他倆話都多。
衛瀚揚抱著小米,保育員抱著豆子,蘭澤自己抱著小麥。
和另兩個滿地亂蹦,時不時還冒出幾句人話的兒子相比,小麥笨得讓人心疼。
浮城上空正下著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