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戴著口罩的鶴兄淡定地點頭。
蘭澤回家,把鬍子從臉上清理乾淨。每天繼續對著鏡子發愁。
過了十天左右,鶴兄忽然告訴他:
【你的毛囊細胞太神奇了!會自己分解黑色素!】
【原理?是什麼原理呢?】蘭澤追問他。【被什麼分解的?代謝產物是什麼?中間產物能測定嗎?】
【目前還都不知道。我們這兒搞細胞內成分測定不夠專業。只能搞幾個大類的。】鶴兄回答。
蘭澤陷入了沉思。
搞細胞內成分測定,水準夠專業的人?
有啊。
蘭澤立刻想起了國家級大廚陸師兄。讀博期間,兢兢業業積累海鞘細胞資料十幾年,那叫一個細緻。
所以說,蘭澤的“老家”,老羅教授的生物力學實驗室,這就是他能接觸到的搞細胞內研究最專業的科研單位了。
蘭澤沒有馬上回去。回老家求援之前,他得把給別人添麻煩的程度降低到最小。所以,設計實驗流程的事情得自己來。
人類的細胞,顯而易見,其內部的複雜程度絕不可能低於海鞘的細胞。
從萬千種大分子和離子中碰巧找出破壞了他鬍子黑色素的罪魁禍首,並不容易。
就像陳相鶴說的一樣。沒有頭緒地測定,只能搞定屬於幾個大類的組成成分。
但這毫無用處。因為複雜的大分子,全都是幾大類的零件拼起來的!
按照他的經驗,根據黑色素本身的化學結構,來估計對應的代謝產物,先測定代謝產物,再反推代謝的過程,可以簡化流程,節約測定次數。
但就算這樣,測定成分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黑色素組裝中的關鍵氨基酸是酪氨酸。但分解不是原路返回。代謝產物中,未必能找到酪氨酸。
一個細胞,幾十年工作量,這很正常。
而且因為細胞內部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不同狀態下,對同一個指標重複測定,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腦搞不定的事情……得了,上電腦吧。
上【生化分析器】,用窮舉法,試著找出常溫下拆分黑色素的全部手段,然後再看看他的細胞裡面究竟能找出哪些吧。
這個秋天,蘭澤跑了好多次老羅教授的生物力學實驗室。貢獻了鬍鬚毛囊細胞從醫學院拿過來的,不用再拔一次),手指表皮細胞,頭髮毛囊細胞,口腔上皮細胞,頭皮表皮細胞……
實驗室裡他的前同事們幫忙做過的測定實驗攢了一堆。作為交換,他幫忙替他們調整論文用到的數學模型,幫忙寫資料分析演算法。
細胞裡的很多物質都是多功能的。他們幫忙找到了一種酶。一端是蛋白質,另一端圍了一圈核糖體。
蛋白質一端起到酶的作用,在毛囊細胞裡,可以加速角質合成。這種酶在毛囊細胞和一般的體細胞裡都有,在體細胞裡管另外的差事。
蘭澤的酶本身毫無問題,至少剛被合成出來的時候,和別人的一樣。
怪異事件發生在合成一段時間之後。
正常人的細胞裡,線粒體燃燒產能,會有一些遊離狀態的氧自由基從線粒體洩漏到細胞中。於是細胞中的很多功能性物質,就遭到慘無人道的氧化傷害。
那種酶也不例外。大概在半天到一天之內,核糖體一側連線的功能團就會因為氧化而失活。於是正常人的毛囊中,黑色素就會平安無事地堆到頭髮上。
喜歡人類更新計劃請大家收藏:()人類更新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