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幾位感受到的滋味如何,對於我全真教的這套……一炁化三才!”
一炁化三清,一套昔年全真教的上乘劍術,發招時連刺二九一十八劍,每一劍都是一分為三,刺出時只有一招,手腕抖處,劍招卻分而為三。
這套全真教的著名劍術,當年丹陽子馬鈺、丘處機,甚至是老頑童的徒弟耶律齊都使用過,可謂名動江湖。
然而,焱飛煌開口所說的,不是“一炁化三清”,而是“一炁化三才”。
一炁化三才,昔年老頑童周伯通因為見識了一套別派至極武學,痛定思痛,於全真武功中尋找破解之法。
然而周伯通苦思多年依舊無所成,直到他與一燈、瑛姑結伴比鄰之後,在那兩位的幫助啟發下,以全真教原本的一炁化三清為基礎,創下這套一炁化三才劍法。
這套劍法以全真教原本的一炁化三清為基礎,融入一燈的武學見解,又有瑛姑的奇思妙想,整套劍法空前的啟動三劍成陣的模式,左右雙手各持一劍,而第三劍則以兩劍的劍鍔、劍身、劍尖等為立足點,發揮出延伸、旋切、護盾等作用。
三才便是天、地、人。
最早語出《易傳·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儒教《三字經》中,也將三才對應三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理論應用廣泛,如果以命理來說,三才之天地人中,天為天干,代表天機道,地為地支,代表地脈道,人為藏幹,示人間道。
凡人命數便是由這天地人三才之道組成的,天命最難變,因此由地脈道之地理環境,人間道的個人的努力行變,進而改變整個格局。
所以三才中,天最固,地居中,人最變。
將這套理論用於一炁化三才的劍法中,天是左手劍,最恆定不變,地是右手劍,不如天之左手,卻勝過人之虛無,居於變與不變之間,策應兩端,而人則是第三劍,無根漂萍,依附兩劍劍鍔而存,兩劍動而其先變。
同時又因為極變,固極能適應,可化至極,無為無形,不可捉摸。
周伯通創出這一炁化三才時,將道家無為無形的理論融入其中,以天為至剛至陽,地為至陰至柔,人為至變至化,形成這套劍法的基礎構架。
這套劍法左右雙劍齊頭並進,第三劍流轉於雙劍之間,或為延伸,或成旋切,或化暗器,同時又在第三劍上融入許多巧妙暗器手法,令第三劍能擊而回返,往復圓融。
諸多技巧的融合,形成了這套三劍同出,古來無先的一炁化三才劍法。
焱飛煌自然不會將這套劍法的底細透露給世人,然他道出的劍法之名,即刻令現場各派耆宿有所聯想。
“一炁化三才……,我只聽過全真教有一炁化三清。”
“一炁化三清,會不會就是這套劍法,只不過名字稍有改動。”
“應該不會,我聽說一炁化三清並無三劍同出,使用的只是一把劍,只不過運劍時手法玄妙,招式間能一劍三分。”
“我也聽說過,一炁化三清施展起來不是這種三劍同出的形式,而且據我所知,全真教根本就沒有這種三劍同出的功夫。”
四周議論聲聲句句,傳入何太沖幾人耳中。
何太沖面色陰沉,躊躇了數息,一咬牙踏步上前:“敢問焱少俠,這一炁化三才難道也是昔年重陽宮的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