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兩國的百姓到來之後,就按照一個不錯的價錢讓他們去做工。
至於為什麼不讓大唐的百姓去?
呵,此時的大唐正是急速發展的時候,除了做工之外,遍地都是賺錢的好機會。
別的不說,哪怕是去各大功底外面支個攤子賣食物也能賺一大筆錢。
既然如此,那麼又何必讓我大唐的百姓去受罪呢?
追究到底,李承乾終究還是更加在乎大唐的百姓。
這是一種無可厚非的事情,即使薩卡林拜納和卑路斯等人知道李承乾的心思,也依舊不敢有絲毫的不滿:
沒有將兩國的百姓直接變成奴隸,這在他們看來已經是李承乾莫大的仁慈了。
既然老李問到了這些,李承乾自然不會隱瞞對兩國百姓的安排,乾脆將一些細節也說了出來。
在聽到李承乾的話語之後,李世民的臉色逐漸緩和了一些:
雖然這小子的行為舉止上對他不是很尊敬,但好在心中還是有他的。
念頭運轉之間,李世民終於說出了自己和老李頭矛盾的根源。
這件事還是要從波斯帝國和黑衣大食國即將到來的百姓說起。
身為皇帝,不管在位期間的功績如何,但建功立業開疆擴土的心思肯定是有的。
無論是老李還是老李頭,全都是馬上皇帝。
但即使如此,他們也沒有徵服太多的蠻夷之國,更不要說佔領波斯帝國這等遠離大唐的土地了。
在知道了李承乾取得的成就之後,二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興奮:
我大唐終於越來越強盛了。
然而興奮過後,二人卻同時生出了一股小心思。
這些百姓現在也勉強算得上是大唐的子民了,既然他們遠道而來,那麼是不是朝拜一下大唐最尊貴的陛下?
子民朝拜,那麼又是不是該給他們進行一場簡單的演講?
在老李和老李頭看來,這種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場生動的演講能夠增強這些百姓對大唐的歸屬感,使得之後的管理更加順利。
沒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二人同時盯上了這場演講:
這麼裝逼的事情,怎麼能沒有我們呢?
然而演講的人只能有一個,李淵認為應該由自己這位開國皇帝來承擔重任,但是李世民卻認為應該由自己來:
矛盾由此誕生!
“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