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蒹被罷免之後,王秦提拔馬踐進入內閣。
論能力,論實力,馬踐有這個資格。
馬踐接到旨意,欣喜若狂,內閣在朝廷中是核心存在,只有皇帝的重臣,才能進入。
即便是他的頂頭上司,郭樹平,都沒能進去。
次日的內閣議事,馬踐第一次參加,有些忐忑,他接觸到了比在早朝中更多的資訊。
而討論的重點,竟然是對武國用兵,收復明珠三島。
一旦打仗,就意味著更多的輜重和軍餉。
而當前的國庫,雖然實現了充盈,但經不起過度消耗。
在蜀國的陳尋,有十萬兵馬,為了給他們運送物資,就需要幾萬民夫,以及幾萬匹騾子和馬,每日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好在陳尋在邕城組建了臨時都督府,決定在南川當地徵糧募稅,養活大軍。
另一方面的趙國方面,韓德的禁軍十萬,荊棘率了五萬人,龍治本來兵力十萬,加在一起,就二十五萬人。
這二十五萬人的每日消耗和後勤所需的人力、物力,是陳尋方面的三倍。
以國庫目前的能力,若是再支援東面作戰,怕是不用多久就會破產。
即使是他這樣出色的財政能手,也無力填補這巨大的空缺。
站在他的角度考慮,是絕不贊成朝廷動兵的。
因此,當王秦詢問他的意見時,馬踐一口就否決了。
內閣五人,只有許平,堅持用兵。
王秦臉色陰鬱,如果不能儘快解決明珠三島上的麻一誠,給武國以重創,遲早會釀成大禍。
可是,國家的力量又不足以支撐這一仗。
許平思索道:“陛下,不如採取折中之策。”
“何為折中之策?”
王秦問道。
許平道:“放棄支援石成,退回我們在趙國的全部兵力,只要守住河州,無論是魏國,還是武國,都不能在北面對我們造成實質威脅。”
“這樣,我們就可以騰出足夠的力量,來對付明珠三島的麻一誠。”
馬踐腦袋轉的飛快,立刻說道:“若是不用供應北方兵力龐大的消耗,戶部就有能力支撐東面的水軍。”
韓淝卻道:“放棄石成,等於放棄我們在趙國的既得利益,我們之前的犧牲和努力,就全部白費了。”
許平道:“石成沒了我們的支援,撐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國和武國吞併,為了爭奪趙國的控制權,兩國遲早會有一戰,而我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
姚中書、程理兩人眼睛一亮,點了點頭,很是贊同許平的觀點。
但王秦卻是搖搖頭,“也有可能,魏國會和武國達成共識,先滅我大漢,再角逐霸主之位。”
許平:“……這應該不可能吧。”
許平有些心虛,在這件事上,他不能肯定,武國和魏國,都視大漢為大敵,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會聯合起來,先對付大漢,再互相廝殺。
畢竟成水華和東英海,都是雄圖大略之人,在某些時候,他們會為了大局,而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