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修建大型糧倉,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大漢今年的糧食收成,堆滿四座大倉,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先集中儲存一個大倉,再一步步填充其他糧倉。
至於先填充那個糧倉,王秦還未想好。
次日早朝,王秦將建大倉的計劃說了一遍,得到文武百官的一致贊同。
至於先集中建設那個大倉,大家意見不一,分歧很大。
一些人認為京畿乃國之根基,當以京城的大倉為主。
還有些人則傾向於龍潭口,這主要是因為漢軍已經入蜀,並佔據南川,雖然現在暫時止戈,但不久的將來,雙方必將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
先搞好龍潭口的大倉,有利於即將到來的戰爭。
因為誰也說不好,這場戰爭會在什麼時間爆發,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後天,絕不會太久。
而河州和大寧,相對而言,最近一兩年應該都不會有戰事發生。
經過鄭重考慮,最終決定先以龍潭口的大倉為先,其次京畿,然後河州、大寧。
方略一旦決定,各部官員立刻行動起來,以朝廷的名義,向民間購糧,並向龍潭口運輸。
而龍潭口方面,亦開始建設大型糧倉,為即將運到的糧草做準備。
讓王秦鬱悶的是,朝廷這邊剛一決定建大倉,民間就有人不知從哪得到的小道訊息,開始先朝廷一步,抬高糧價,囤積糧食。
這讓購糧的進展很不順利,負責此事的官員,意識到這是有人想從中大賺國家的銀兩,便將此事彙報給了王秦。
王秦只擅長用鐵腕手段,懲治這些違法的商人。
但強硬手段只能確保一時的風平浪靜,待風頭一過,他們又立刻冒出頭來。
即使將這批人,全抓起來關押,抄家,流放……
但還是會有下一批商人為利所驅動。
正所謂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總不能一遇到這種事就用一個殺字解決吧。
王秦找來內閣五人,商議對策。
姚中書道:“我覺得陛下還是應該採取強硬手段,只有讓他們知道厲害,才能警示後人。”
程理道:“偽梁時,採取的鐵血手段,可比我朝要霸道,光是京城,就殺了數百人,抓了兩千多,可效果怎麼樣?大家也看到了,民間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這些商人眼裡,錢可比命重要多了。”
姚中書搖頭道:“那是因為偽梁的強壓政策,未能貫徹始終,否則必能徹底打垮這些商人,而我朝,有足夠的能力和人手,來完成此事。”
徐蒹贊同道:“不錯,商人不事勞作,自私自利,我們就應該不斷重壓。”
……
三人唇槍舌劍,爭執不休。
韓淝、許平則在一旁閉口不言,表情淡然,彷彿事不關己。
王秦見二人這副模樣,便問道:“老韓、老許,說了半天,就你倆沒有發言,你倆對此事是個什麼態度?”
韓淝示意許平先說。
許平笑了笑,道:“陛下,我認為,既然這些商人,想在糧食上大發國財,我們就應該成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