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關鍵時刻,劉焌沒能猜測到王秦真實的戰略意圖。
他做出了誤判,以為王秦是真的打算幫助劉鼎鎮壓叛亂,再借機控制整個蜀國。
從而忽略了對夷族的重視,只進行安撫,讓他們保持中立即可。
當漢軍開始遊說夷族參戰,並取得了一定成果時,劉焌才意識到問題變得嚴重。
與劉鼎不同,他現在所面對的問題,非常棘手且繁雜。
不像劉鼎,就一個念頭,緊抱漢軍大腿,殺迴天府。
其他的事情不用想,不用做,一切有漢軍的高階將領和參謀們來打理。
而他,當前的第一要務,就是儘快將漢軍從南川驅逐,抓住劉鼎並殺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帝位的穩固。
其次,就是西川和東川出現了動亂,各大階層出現了嚴重的不穩,貧民百姓們急需穩定和平,耕種田地,確保來年口糧。
老牌勢力擔心劉焌上臺,會推出新政,損害他們的切身利益。
新生勢力則想透過這次政變,改變蜀國的利益結構,重新分配利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牌。
劉焌從天棋關一回到天府,就遇到了百姓們聚眾請命,希望劉焌能結束戰爭,還蜀國以太平。
這讓劉焌苦惱的同時又深感憤怒,他懷疑,這是有人故意在背後推波助瀾,向他施壓,動搖他的帝位。
自古以來,奪來的帝位,從來都是不穩固的,何況正牌皇帝還沒死,正號召各地勤王,討伐他這個逆賊。
劉焌這時甚至有些後悔,當初被權力迷惑了雙眼,一時衝動,做出了兵變的決定。
沒有預料到兵變後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以及最壞的結果。
他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之前只需統兵打仗,每天只需考慮如何換著花樣,吊打段飛明。
不必為物資、兵員等問題費心費力,因為這一切有劉鼎和朝廷想辦法。
如今,劉焌得自己考慮這些問題了。
國庫空虛,物資消耗過半,其中一半錢糧,居然都是劉鼎命人向地主豪強們打欠條借來的。
皇帝幹到這個份上,實在悲催。
劉鼎跑了,這些債都得由劉焌開背。
劉焌自然不會願意,可又不能拒絕不還,或者讓他們去找劉鼎要。
畢竟劉鼎是以皇帝的身份來借的,如果讓他們去找劉鼎,豈不是告訴他們,劉鼎仍是蜀國的合法皇帝嗎?
那他這個皇帝,算什麼?
劉焌一方面開始裁軍減員,減少支出損耗,一方面安撫地主豪強,許諾他們重利,儘快使社會得到穩定。
只有這樣,他才能集中力量,對付劉鼎和漢軍。
同時,他聽取了方伯的建議,派使者去大漢,希望透過和談的方式,勸說王秦調回軍隊。
當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總要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