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江南在這一年是豐收之年。
尤其是東南,是王秦的龍興之地,各地官員和百姓,對王秦唯命是從,新政實施的極為順利,在立國前夕,東南被改為東安省,是七省中排名第一的行省,人口、經濟等各方面,均遙遙領先其他諸省。
東安省成了王秦的糧倉,幾十萬漢軍主要的輜重都來源於此地。
其他諸省,雖然落後,但大多數地方的情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可以自給自足。
相比舊楚時期,大漢煥然一新,百姓們奔走相告,他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大漢開國,以前的舊楚律法,將不再適用。
王秦命程理等人,以舊楚律法為樣本,重新研究制定新的律法。
大漢的律法,是新時代維持秩序法紀的準則,代表了國家法治,不容馬虎。
程理不善於律法,他向王秦推薦了韓淝,韓淝是舊楚時最有名的法學家,早年遊歷各國,與各國的法學家探討法學精神。
遊歷結束歸國,向三世皇帝推薦自己的法學理論,奈何三世皇帝年老,沒有了進取之心,根本聽不進韓淝的話,他隨便封了韓淝個官銜,將他外派為官,打算自己死後,等四世皇帝繼位,讓四世皇帝將其召回,使其感念四世皇帝的恩德,替四世皇帝效命。
可惜四世皇帝只顧貪圖享樂,哪裡想的起三世皇帝的囑託,早就將韓淝這個人忘到天涯海角去了。
韓淝一氣之下,當起了隱士,專心著籍論典,不問世事。
一晃二十年過去,昔日的青年才俊,已成了知天命的老人。
但他在法學的造詣,已經是登峰造極,至少在漢境,無人能比。
程理聽聞過韓淝的大名,知道此人的過人之處。
因此當王秦任命他制定大漢律法時,他第一時間推薦了韓淝。
王秦沒聽過韓淝的名字,他之前,最關心的是誰最能具有統帥才能,誰最能衝鋒陷陣。
只有自己即將稱帝,統籌全域性,開始考慮整個國家建設時,才明白,武力只是一個國家的一方面,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很多很多。
支撐武力的關鍵是國力。
而國力的組成,則有許多因素。
人口、經濟、教育、法治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然,身為國家的君主,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不能被個人情緒所左右,必須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昏庸和英明之間,其實只是一念之差。
王秦想做的是一統列國,成就無雙盛世,為千古一帝。
而一統列國的偉業之旅,他現在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在路的前方,還有艱難的數十步要走。
能不能走完這一段,王秦心裡沒數。
畢竟列國的人傑無數,不是可以輕視的。
王秦派人去請韓淝進京,卻遭到了韓淝的拒絕。
他以年事已高,對於制定大漢律法一事感到有心無力為由回拒王秦。
回報的官員卻說韓淝待在深山老林,日子過得極為逍遙自在,身邊有好幾個弟子伺候,整個人圓潤髮亮,一點沒有年老的特徵,就是一拳打死頭牛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