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烏雲密佈,大戰一觸即發。
黑志澤率領二十萬武軍向丹州逼近,李成金率十萬鮮麗族兵馬為左翼,投降的各部組成部落聯軍,為右翼,兵馬約有六萬,總計三十六萬兵馬,步軍為主,騎兵為輔。
丹州的聶正邦,見武國人第一個向他動手,非常惱火,畢竟李成金是被魏國人打垮逃竄的,這筆賬應該去找冉雲算,而不是第一時間來找他。
這算什麼意思?
當他是軟柿子,好捏好欺負?
這是聶正邦為燕王后的第一戰,必須打出氣勢,立威於天下,否則他的這個諸侯王是無法長久的。
黑志澤指揮三路兵馬,朝丹州進軍。
雙方在丹州城外展開決戰。
聶正邦披甲掛帥,率三十萬騎兵出戰,三十萬騎兵,密密麻麻,戰馬嘶吼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震天動地。
左翼的李成金,遠遠的看見這副陣仗,嚇得腿都軟了,作為半遊牧民族的鮮麗族,在草原上生活了幾百年,深知騎兵的厲害,尤其是趙國的騎兵。
多年前,聶正邦的父親聶來安,統率趙國騎兵,在草原上所向披靡,殺的雲國部落聞風喪膽,鮮麗族也是這些被揍的部落之一。
曾經的陰影至今還籠罩在心頭,揮之不去。
許多老兵,彷彿看見了當年趙騎的恐怖。
他們雖然騷擾趙國邊境,並不代表不害怕趙國,只是趙國騎兵被聶正邦掌控,沒有出動而已。
聶正邦挾騎兵以自重,不肯耗損自身實力。
但這次不一樣了。
丹州這塊地盤,成了他聶正邦的封地,事關切身利益,必須展現軍力。
聶正邦望著鋪天蓋地而來的武國大軍,心中說不怕,那是假的。
畢竟武國是強國,軍事實力是有目共睹的。
“燕王,武國人來勢洶洶,我們硬碰硬,就算打退他們,也於己不利啊。”
封國的丞相孟厭並不贊同聶正邦用武力對抗武國。
孟厭之前是聶家的智囊,替聶正邦出謀劃策了很久。
他與聶家之間的關係,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不能看著聶家倒下。
對聶正邦的率軍出走,孟厭是極力反對的。
趙國是聶家賴以生存的土壤,離開趙國,就相當於魚離開水,難以長久。
可是聶正邦被燕王的封號迷失了心智,執意要離開趙國,另起爐灶,自立山頭。
他自信的根本是這四十萬騎兵,他相信,只要手中有兵,不管去哪裡,都能混的風生水起。
本來,聶正邦想南下江北,他一直嚮往秀麗的南方,想在哪裡,開創一番事業。
孟厭得知聶正邦的想法,差點沒氣死。
離開趙國,已是千錯萬錯,南下江北,就更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