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西川,天府。
蜀國朝廷近日因是否出兵消滅王秦而爭議不斷,此事令蜀國皇帝劉鼎頭痛欲裂。
三朝元老黎輝,聯同軍中將領,上書劉鼎,請求發兵漢境,趁王秦尚未完全做大之際,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關於王秦十年休養,十年備戰,二十年後發起吞併天下之戰的想法,不知被何人傳出,事情流傳至各國,對各國朝廷皆有極大的觸動。
魏國駙馬成水華,對此不屑一顧,他認為王秦是坐井觀天,異想天開,此時的魏國,有近百年底蘊,各軍總兵力多達百萬,投鞭可斷流,是七國之中的霸主,而王秦是誰?
不過是在一片廢墟瓦礫中爬起的偽王,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人沒人,各國都不承認他的政權,這樣的人,談何吞併天下!
但是蜀國人就不這樣想了,尤其是年邁的黎輝,他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替蜀國征戰幾十年,實在不願看到自己百年之後,蜀國被漢軍所侵。
蜀國地理位置是七國中最狹隘的,三川之地,北有強魏虎視,西有沙羅狼顧,只有東面有發展空間。
黎輝等了幾十年,好不容易等舊楚衰敗,以為可以率蜀軍滅舊楚,拓展蜀國山河,偏偏有個朱繇起死回生,打的他老淚縱橫,夜不能寐。
如今朱繇死了,又出了個王秦,比朱繇更有野心,且雄才大略,打的自詡天下無敵的武國顏面盡失。
這樣的人,太可怕了,給他二十年時間,蜀國肯定第一個遭殃。
其實早在武國大舉入侵偽梁時,黎輝就多次諫言,希望劉鼎能派使者與武國結盟,夾擊偽梁,共分偽梁江山。
可惜劉鼎沒有魄力,他想坐山觀虎鬥,等朱繇同武國拼個兩敗俱傷再出手,這一等,機會就白白溜走了。
再後來,劉鼎乾脆扶持馬少明,作為蜀國的戰略延伸,如此既能不損自身實力,又能為以後發展提供可塑性。
幾次錯失良機,對於蜀國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劉鼎鼠目寸光,滿朝文武,大多趨炎附勢,劉氏社稷,安能長治久安?
黎輝不想再等了,他老了,沒有時間了,如果這次不能勸說劉鼎發兵,替蜀國重創王秦,謀求一線發展的可能,蜀國的未來就渺茫了。
因為這些年,黎輝一直在尋找和培養接班人,希望能在他死後,肩負起蜀國軍事重任,不求替蜀國開疆拓土,但求能保家衛國。
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人才匱乏,同樣是蜀國當前面臨的困境。
黎輝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謀士胡旺和猛將劉忠,都不能獨擋一面,而黎輝最看好的青年將領是劉鼎的幼弟劉焌,劉焌幼時被先帝送去魏國為質子,曾在成水華身邊待過數年,成水華的兵法韜略,他頗有了解,後來解除質子身份,劉焌開始周遊列國,拜訪各國名士,諸子百家涉獵極廣,回國後就被先帝委以重任,只率三千兵就將南川夷族之亂平定,一時間名聲大噪。
黎輝很想將劉焌培養成蜀國未來的軍事核心,可是在先帝死後,劉鼎繼位,對劉焌多有芥蒂,擔心他手握重兵後,會對自己皇位不利,於是封了他一個巴王,不再讓其參與朝廷事務。
劉焌從小就在魏國,親眼目睹魏國的宮廷政變,自然清楚劉鼎的心思,索性縱情聲色,從此不問世事。
丞相黃淏,是主和派的代表,他一直認為黎輝的對外戰爭,既沒有取得成果,又沒有使蜀國威望大增,反而將蜀國拖垮,白白損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這些勞民傷財之舉,不可取,不可支援。
尤其是上一次的伐楚之戰,黎輝準備了多年,出發前,信誓旦旦,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保證必取舊楚一半山河,可結果呢?
差點讓朱繇從南川殺進西川,直接拿下天府之城,那一戰造成的創傷和影響,至今還使蜀國百姓沉浸在痛失親人的悲傷中無法好轉。
才過幾年,黎輝又要重操兵戈,進攻王秦。
王秦是何許人也,連武國都被打的落花流水,他黎輝能勝?
如果黎輝又敗了,蜀國根基必受重創,王秦趁勢揮軍入川,蜀國那什麼來抵擋?
“我們蜀國家小業小,沒多少家底,不夠你去敗的,黎帥,請你認清現實,放過那些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兒女的父親,他們不能再失去親人了!”
朝廷上,黃淏嚴詞痛斥黎輝。
氣的黎輝渾身顫抖,“豎子焉知天下大事,王秦正在秣兵歷馬,實力逐漸強大,如果不與遏制,爾等早晚必成階下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