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們對林巧慧和周朵又是另一種方案,一邊道歉一邊誇,時不時還要問問需不需要幫忙,用周朵的話說:“媽穿好看的衣服本來想顯擺顯擺的,結果爺爺他們誇的太露骨了,媽都不去了。”
但平時的時候,她還是樸素的打扮。
直到當了經理後,她就不一樣了,那天還跟周漁說呢:“你也給我買件白襯衫西褲吧,這樣正規一些。”
周漁連忙從一號店買了三套回去,順便還給她配了高跟鞋,不過高跟鞋林巧慧目前還沒看上,“下地崴腳!”
林巧慧說不去京市,周漁他們也沒勉強,但不一會兒,林巧慧又晃了過來,對著在自家樹下納涼的周漁說:“你那個農大的課還上嗎?”
“上著呢!”他們是函授,其實很少上課,但周漁時不時去見一見馬有信,跑的也算是勤快。
林巧慧不可能突然問這個,周漁就問:“媽,你是不是想上學?”
林巧慧就有點不好意思,“我弄這個公司有點吃力,很多東西都不是特別明白,還得打電話問你。我就想著,我也是個初中畢業,我能不能去學學。”
周漁當然贊同,她之所以開始沒提出來,是怕林巧慧不接受,“那行,我給你問問,看看還能報名嗎?不能的話,我問問有沒有短時間的培訓班,給你報一個,先整體提升一下。”
這個林巧慧同意,“這個好,我又不要什麼學歷,就是得弄懂。要不,總是心虛。”
周漁為此,去京市的時候,專門跑了一趟馬有信的家,問了問他相關事情。馬有信如今負責再教育,這方面的資訊多的是,他們是沒有,不過恰好南州農校有個培訓,比在省城還好,周漁就給報上了。
自此,周漁帶著周朵去京市逛了三天,林巧慧則過上了一邊學習一邊管理公司,一邊下地的日子。
用周朵的話說:“媽現在給爸上香都老有底氣呢,數落爸不爭氣沒好好活著,看看現在日子多好。說是,要是他活著,肯定也能有事兒幹,不過咱們又說了:就算你活著,這個經理我也不能讓給你。到時候咱倆得競爭上崗,說不定以後戶主就是我了呢。”
周漁:……
八月中旬,一號店的電器專櫃終於開了,就在三樓原先預留的位置,不過跟體驗館的名字也不相悖!
與百貨大樓放在貨架上的電器不一樣,一號店的電器是插著電的,進行了展示的。
用電器專櫃售貨員的話說:“我們這都是樣品,你們想怎麼看就怎麼看。”
這次一下子進了三個品牌的電視,分別是愛華、熊貓和方竹牌。這裡面11寸的有,14寸和16寸的黑白電視是主流,當然21寸的彩電也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每個品牌都有一款電視直接插著電,白天全天候播放國家臺,也就是說,這會買電視可不再是盲買了,縱然各廠的零配件可能都是一個廠生産的,但終究是可以挑一挑了。
說真的,誰買東西不想貨比三家,從這方面講,大家就願意來一號店。更何況,他們可是三包政策,連顧客都會說了:“有售後不怕壞!”
除了電視機,其他的也是一樣,電冰箱也是兩個牌子,各有一臺放在外面展示,上面放著西瓜,下面凍著冰塊。西瓜是讓大家摸摸溫度,冰塊是給大家降降溫。
電風扇一直轉著,想對著誰吹,擺擺頭就可以了。收音機錄音機都有樣品,試試這個,聽聽那個,選擇最喜歡的買。
有人覺得周漁這樣成本高,但這樣的確吸引顧客——國營店定價都是不能動的,周漁這裡常年九五折,能試又便宜,一號店的顧客哪裡也搶不了。
沒推出幾天,電器櫃臺就跟服裝櫃臺一樣紅火起來。
八月底的時候,省城和肅南各開了三家小門市部。周漁這會兒採用連鎖店的方式,給每家門市部都上了編號,南州有十一家,所以省城就是12、13、14號店,肅南就是15、16、17號店。
門市部跟南州的沒什麼區別,主打就是副食百貨種類全,外加還有折扣,看電視,順便還能批發蘑菇——梅樹村的蘑菇也跟著門市部去到了這兩個城市,每天的批發量還不少呢。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譬如每個小門市部大門口都有個的牌子,上面寫著——可從一號店訂購商品。
上面是彩印的,無論是服裝還是電器,每一樣都展示的清清楚楚,價格也明明白白,而且寫明瞭,所有梅樹村小門市部均可訂購,折扣與一號店相同,同樣享受三包政策,每週更新海報。
這個改動讓肅南和南州的顧客都挺滿意,畢竟去趟省城麻煩多了。
衣服這種不能試,不過好在在很長時間裡,大家都是不能試的,雖然不如一號店方便,但大家都接受。
至於電器,用門市部售貨員的說法是:“其實大部分你們都能瞧見,咱們門市部的彩電,就是一號店裡售賣的牌子,每個店一個牌子,你們騎著腳踏車就能看一遍,這樣喜歡哪個都能訂購。”
“冰箱也一樣,”八月起,各門店都加了冰箱,上面冰飲料下面放雪糕,賣的特別好,自然也是一號店裡售賣的牌子,“一共就兩個牌子,你繞繞就能看全。”
“不放心的話,您就去省城看看,選定了還有個好處,可以不用自己運回來,您寫明地址,來咱們門市部取,老省事呢。”
這樣開拓市場,門市部不用增加庫存,卻可以賣貨。等著八月底的時候,南州加肅南14家小門市部,賣出去的電器衣服居然不比一號店少。
顯然這條用一號店當招牌,擴大銷售觸角的路子,周漁是走對了。即便目前省內冒出了好多小門市部,都是學的梅樹村這一套。
但顯然,他們是沒辦法跟這樣的梅樹村抗衡的,只能說,唯一的受害者是百貨公司和供銷社,他們的生意在這樣的夾擊下,更差了。
隨後,於芳菲帶著團隊又去江州等地開始找店面籌備新店——好在經過大半年,這批人已經有了大量的經驗,開門市部完全駕輕就熟,不用周漁多費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