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徵怎麼可能不願意,他就是個會點木工活的普通人,要是學了這手藝,就是以後周漁不需要他了,他也能掙口飯吃,連忙說:“有有有。”
等著分配好了,周漁就帶著今天採摘好的蘑菇和昨天晚上寫的小豆腐塊,坐著拖拉機去了市裡。
薑桂香還以為周漁這文章,怎麼也要寫個一個星期呢,哪裡想到,一晚上就寫完了。
她將蘑菇檢查了一下,稱量好重量,給周漁付了錢,就迫不及待地帶著周漁去了辦公室,給周漁倒了一杯熱茶,自己一屁股坐下,開始讀。
周漁這文筆,其實也就剛剛夠用,但這個年代文章都是很樸實的,周漁起了個稍微吸引人的題目,叫《一盤草菇炒牛肉引發的競爭》,就挺讓人感興趣。
薑桂香一瞧就很喜歡,連連說:“對,我就是想要這樣的,讓大家一眼就想看,看了就知道,我們利民菜館上了草菇這盤菜,是獨一無二的,每天還要限購的,真好!”
說完,她居然就站了起來,沖著周漁說:“走!我帶你去南州晚報社。”
周漁原先覺得,自己是個工作狂,哪裡想到,薑桂香也不遑多讓,穿上外套後,騎著腳踏車就帶著她去了日報社——日報和晚報是一起辦公的。
她找的編輯是位二十來歲的年輕姑娘,叫黎雪,見了薑桂香就叫桂香姨:“您怎麼來了?”
薑桂香笑眯眯地將文章塞進她手裡,介紹了一下週漁,又介紹了一下是怎麼回事。黎雪顯然還挺懂行的,一聽就笑了:“這可是挺有意思的新聞,我們晚報正好開了個生活小樂事欄目,要是行的話,我今天就能發。”
“周同志,如果可以的話,不如稍等我一下,看看要不要改稿。”
薑桂香還有飯店裡的事兒,很快就離開了,周漁則坐在了黎雪的旁邊,瞧了瞧八十年代報社的辦公環境——
電腦自然是沒有的,有點像小時候看的編輯部的故事,四處都是書和報刊雜志,大家氣氛很好,動不動就要拿著稿子念一段,問問大家的感想。
周漁這篇也被唸了,是她的題目,黎雪覺得有點出格,問一問老同志們的意見。
議論的挺激烈的,有人認為文章就該四平八穩,有的則覺得,稍微冒尖也沒什麼,“新聞新聞,不得讓人感興趣?”
周漁無事幹,則翻了翻舊報紙,看了看他們這個生活小趣事欄目的內容,多數都是好人好事,果然她的文章有點不一樣。
她還瞧了瞧身旁的報紙雜志,這可都是全國各地的,內容果然不一樣,有不少寫得很好的小文章,有一種跟上輩子不一樣的精氣神,周漁讀得津津有味。
等著她看完了,議論也結束了,主編拍板:“發!”
這事兒就定了。
周漁這裡需要改的不多,弄好後,她就問黎雪:“我看你們雜志特別多,請問過刊賣不賣?”
黎雪倒不覺得周漁奇怪,農村訂報紙雜志的確少有渠道,她只當周漁愛好文學,點點頭:“賣,不過去年的已經賣了,今年的得到一月份統一賣,你要是有需求,我給你留著。不過我有不少樣刊,用不著,送你了,你先拿回去看。”
等著周漁走的時候,手裡就抱了足足幾十本刊物,黎雪人挺好:“稿子發了,有你五份樣刊,到時候同稿費一起寄給你。你來取也行。”
在百貨公司等到了五點,周漁才抱著報紙回了村。
她想著,等著買賣做大了,車買不起,怎麼也要買輛拖拉機,要不天天等車,太浪費時間了。至於騎腳踏車,一方面是太冷了,另一方面她一個長得挺漂亮的大姑娘,天天這麼來回,不太安全。
回村她先去了村委,看看進展,卻發現,村裡的老少爺們大媳婦小姑娘都在那兒幫忙呢,窗戶早就開好了,爐子也盤好了,大家是幫著修整地面。
瞧著周漁來了,秋桂嬸就跑了過來,“小漁,這邊就差平地了,我們都能幹,就讓遠徵回去弄那個床架子了。我們聽老村長說了,你這蘑菇真賣出去了!放心吧,保證早早給你弄好,早點種下多掙錢!”
當然,大家也忍不住好奇,不少嬸子大娘都圍了過來打聽:“周漁,一天真要三斤啊,每天都要嗎!”
“多少錢一斤啊。這得掙好多錢吧。”
“周漁,你這種蘑菇要人不,要的話嬸子來給你幫忙啊。”
前面周漁沒正面回答,村裡人不錯,但五塊錢一斤也太驚悚,她怕周圖強找事,畢竟住在一個村。
不過後面的問題她回答了:“肯定的,等著這邊修好了,需要有人幫忙照顧,蘑菇如果都出了,還得去城裡賣,都得用人!以後還得大家多幫幫我!”
有這句話,大家自然高興,他們都尋思這是個短時間的活,想著冬日裡最閑了,能掙點錢能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