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件事 關於回絕榮國府收養的好意。……
林如海這一番話,算是把賈敏曾經教黛玉的許多事情,甚至是賈敏奉行了一生的金科玉律,從根子上就推翻了。
黛玉腦子有點亂。
但讀過了四書,聽過了賈先生上的許多課程,冷眼看著江南局勢的發展,樁樁件件又都在提醒黛玉,林如海說的,才是正論。
她長長出一口氣:“那……我要問阿爹一句話。”
林如海知道他那番話會給黛玉帶來很大的沖擊,故意放柔和了聲音:“說吧。”
“阿爹既然許了我讓我管這家裡的上上下下,包含那些莊子鋪子和人情往來。”黛玉道,“那麼,是否無論我如何做,阿爹都支援我。”
林如海慨然道:“當然。”
讓你在我還能罩著的地方犯錯,總好過將來進宮了還對這殘酷的世界一無所知。
黛玉笑了笑:“那麼爹,從外祖母家做起吧,那封信就由我來回,可好?”
林如海挑眉,但終究什麼話都沒說,起身從身後的書架上取出了一個木盒出來,裡頭是他自到江南以來,與榮國府來往的所有書信。
林如海把木盒交給了黛玉。
黛玉接過,又大概報告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阿爹,外祖母邀我赴京,盛情難卻,我想,非但阿爹要給外祖母回信,我自己也寫一封,以免老人家多心。t?”
“你盡管辦就是。”林如海主打一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需要我寫的信,你自己寫了草稿要我照抄也好,你自己說個大概意思讓我來潤色也罷,都可以。”
黛玉點了點頭,捧著那盒子走了。
很快,賈雨村就辭別了林如海父女,與榮國府派來接黛玉的男女船隻一道,去了京城。
信有四封,兩封給賈老太君,其中一份是黛玉寫的,一份是林如海寫的,另有兩封,都是林如海寫的,一給賈赦,一給賈政。
信送到榮國府,賈雨村是已經盼望重新做官很久了,見到賈政猶如見到了親人,一頓瘋狂暗示。
得虧林如海想得周到,在給賈政的信中非但詳細描述了賈雨村這事兒可以走誰的門路,以怎樣的名義,大概會有怎樣的花費,甚至還附了一張銀票,只需賈政照葫蘆畫瓢,便能為賈雨村謀一個複職候缺,也算了了黛玉和賈雨村之間的恩情。
賈雨村的事且不說,咱們先看榮國府這邊。
林如海和黛玉的信擺在一塊,賈母肯定先拆黛玉的呀。
當然,也不是親自看,老人家嘛,直接叫了識字且最得她喜歡的三丫頭賈探春來讀信。
探春很樂意幹這樣的活兒,清脆的聲音念起了小女孩撒嬌的話,讀著黛玉描述的賈敏尚在時母女之間的相處,還包含了小孫女對外祖母的孺慕之情,狠狠地招了老人家一回眼淚。
但賈母聽著聽著,覺得不是味道了。
黛玉沒有答應到榮國府來。
理由給得非常充分——除了黛玉,沒有人需要為賈敏守三年的孝。可是卑不動尊,黛玉若去外祖母家,肯定不能闔府陪她守孝;但若要黛玉一點也不守,也有違人倫;若是單給黛玉闢一處院子來守孝,雖不是不行,但賈母總不能不見黛玉,可是見黛玉白衣素食一回,便會傷心一回,哭垮了身體,那豈不是又是黛玉的不孝?
所以還是莫去了,兩相便宜。
給完了理由,也沒忘了撒嬌,說朝廷官員都是流動的,林如海總不可能做一輩子巡鹽禦史,保不齊三年後便調到京城來了呢,到那時黛玉再和父親一道來拜見外祖母也是一樣的,又說,其實江南風光好,氣候也好,聽賈敏提過賈家發於金陵,江南於賈家也算老家,所以外祖母要是身體還硬朗,不妨來江南走走。
賈母聽探春念信,明明是她明豔大方的三丫頭,但總覺得是六七歲的敏兒在用嫩生嫩氣的嗓音給自己撒嬌,傷感了一回,道:“三丫頭,信給我看看?”
探春不解其意,把信遞了過去。
賈母年紀已經很大了,平時不戴個老花眼鏡是看不清楚的,但她也沒想細看,只大概端詳了一下那通篇工工整整的簪花小楷。
嘆了一聲。
林如海那個家夥!黛玉才多大,逼她練出了這樣一手字,也不知是花費了多少功夫!哎喲我可憐的小外孫女!
但林如海硬是不送人過來,相隔萬裡,賈母也無可奈何,這麼想著,低頭看向林如海的那封信,突然就有點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鏡。
只是信還是要看的。
賈母把黛玉的信小心折起,交給鴛鴦好好收著,然後示意探春可以讀下一封信了。
探春多靈巧的人吶,看賈母不高興,故意咳了一聲,小小的姑娘用起了老成的嗓音:“岳母在上,小婿……”
這果然也取悅了賈母,臉上雖還殘留著些許不悅,到底沒讓丫鬟們大氣都不敢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