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一死,可高興壞了方孝孺等人。
“陛下!現在晉王一死,對於我們削藩之路促成了一大半。”黃子澄言道。
朱允炆並沒有回答。
對於朱允炆來說,不管怎樣,晉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都是朱家一脈。現在朱允炆的親人死了,朱允炆內心傷感還是多一些。
“陛下!陛下!”
方孝孺見朱允炆久久不說話,這才上前一步。
“啊!三位愛卿,你們認為,此時朕削藩,可行否?”
黃子澄連忙說道:“陛下,現在大部分的藩王都已經在返回封地的路上。恰好燕王還在京都。還是老生常談的話。第一,現在就把燕王軟禁在京都。第二,就可以開始削藩。”
從朱元璋那個時代開始,分別由九位藩王駐守邊塞。這九個藩王由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
在朱元璋時代的時候,秦王就已經被控制在京都。剩下的八個藩王,全部都在大明的重大城鎮,在大明期間俗稱九大塞王。
其中勢力最小的是谷王,但谷王也有一萬九千的人嗎。勢力最大的,就要莫過於晉王和燕王。這兩個藩王足足有十萬兵馬。不過在齊泰的調查之下,晉王的十萬兵馬,其中有兩萬調入中央兵部。再出去傷病退役的老兵,也就剩下了七萬所有。
而燕王,根據齊泰的調查。表面上是十萬,而其中的實際兵馬、糧草、軍備都是非常充足,足足可以養兵十八萬。
經過齊泰等人的計算,如果九王同氣連枝,兵馬數量多大六十四萬。這與大明全部的軍力可以抗衡。
最要命的就是,現在的燕王,可謂是藩王之首。如果一旦削藩的事宜處理不好。讓各路藩王連同一齊,這對於大明是一股巨大的威脅。
方孝孺說道:“大漢景帝時期,也發生過七王之亂。史書中均有記載。陛下可效仿古人,以晁錯之法削藩。先禮後兵,若各路藩王不從,也可效法周亞夫之故事,用兵平亂。到那時,大明一定四海昇平,百姓樂業。”
朱允炆點了點頭,喃喃的說道:“朕恐怕削藩之後,猶如前晉那樣,引得外族進入中原。”
朱允炆所指的外族,正是蒙古。
畢竟國家內鬥,損壞的是國力和國民。晉朝爆發的八王之亂,險些葬送了大漢民族。這些歷史的教訓。這些儒生怎會不知。
齊泰連忙說道:“陛下,八王之亂,絕對不會在本朝出現。”
“為何?”朱允炆反問道。
齊泰回道:“陛下,其一,陛下不是晉惠皇。現在大明四海昇平,並無隱患。其二,蒙古早已不是昨日之兇悍。多年來,蒙古早已經被我大明打敗無數次。就算是蒙古還想反撲中原,那也只是痴人說夢,天方夜譚。其三,各路藩王,除晉王和燕王之外。各路藩王均貪圖享樂。根本無正雄之心。倘若陛下削藩,各路藩王有意歸順陛下,那麼還可享受榮華。如果不服管教,那一定就是自取滅亡。”
朱允炆看著面前的三位愛卿,那種自信瞬間湧邊全身。
畢竟以方孝孺等人的言辭,確實可以忽悠住朱允炆。尤其是齊泰,也就是公孫羽。講道理頭頭是道。而且多年來對各路人馬分析的極為透徹。
朱允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朕明白了。”
方孝孺說道:“黃大人所言極是,只要把燕王軟禁在京都。就可以先把弱小的藩王除掉。到最後,就算是燕王有通天的本事,燕王沒有各路藩王的支援,燕王也孤木難行。削藩勢必成功。”
經過這四個人的嚴密商議,開始擬定計策。準備全力削藩。
由於晉王的死,燕王推遲了返回北平的行程。尤其是晉王死在京都。最後一面還是跟燕王在一起,燕王的內心也產生了複雜的感覺。
晉王的殯葬之時,也是由燕王操辦。
燕王看著已經死去的晉王,燕王內心裡也是難受的。
面前倒在棺材裡的男人,是燕王的兄弟。更是鬥了很多年的政敵。
燕王內心裡或許感覺到,一個人爭名奪利,最後也是難逃一死。正如晉王所講,為何不沉著活著,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呢?
這種思想,在這幾天之內。不斷的在朱棣的腦力不斷的重複著。
當一切都安排妥當,晉王的遺體也有人送往晉王的封地。朱棣這才準備啟程,返回北平。
不過在返回北平之前,燕王朱棣還是要見一見皇帝朱允炆的。
這日早朝之後,朱棣便求見朱允炆。
朱允炆早就已經在麟德殿等待著朱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