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鎮子口,不用方知上前打聽,小包子是這個家裡的唯一男子漢,作為頂樑柱開始履行職責。
鎮子口旁邊停著不少的牛車,有的是等著拉貨的,有的是寄存在這的,在有就是等人的。
小包子嘴甜,又長得好看,所以跟誰說話都很順利,沒一會就找到去王家村方向的牛車,只是還要等兩個人來。
牛車的目的地是去堯山鎮,路過王家村的路口,要是去王家村,還需自己走一段路。
方知拉著兩個孩子便來到這輛牛車旁,趕車的大叔在四十多歲,中等個黑面板,臉上的皺紋很深,一看就是常在外行走的。
見到娘三個過來,就笑著道:“這位大侄女,你可養了個能幹的兒子啊,這麼小就能張羅事兒了,等長大了還不知多有出息呢,呵呵,你就等著享兒子福吧。”
聽見外人誇自己兒子,方知心裡笑開了花,摸了摸小包子的腦袋道:“可不是,我病了三年,都是他帶著妹妹支撐這個家。”
聽到這話,周圍人也都開始誇讚,小包子臉繃著,裝出一副大人深沉的範兒,只是耳尖紅紅的,暴露出他激動的心情。
這時,兩個婦人快步走過來,一個穿著大紅色的衣衫,雖然不是綢緞的,但也在上面繡著花兒,頭髮抹了許多的頭油,香味老遠就能聞到。
另一個則揹著竹簍,手裡抱著包袱,滿臉的哀怨苦澀,看著年歲不大,卻像是失去水分的花,給人遲暮垂老的感覺。
這兩個人就是趕車大叔等的人,看到她們,趕車大叔就讓人都上車,準備出發了。
這輛車一共拉了八個人,都是婦女和孩子,那三個人是一家人,婆婆帶著兒媳和孫女。
八個人坐在牛車上有點擠,何況趕車大叔還幫著別人帶了貨,方知坐在車尾,靠在貨物上,摟著兩個孩子還算是舒適。
牛車行進的速度跟龜速似的,所以沒走一會,方知就讓兩個孩子補眠,從揹簍裡拿出破衣服蓋在他們的身上,搖晃的牛車像搖籃,沒一會兩個孩子就睡著了。
方知沒有睡,她怕自己睡著手鬆,兩個孩子被晃動地掉下去,就開始打量周圍的景象,先是大片的農田,走了半個多小時後,進入一片林區。
可能是因為離鎮子很遠,所以沒有人往這邊開荒,林子依然保留著原始的狀態,樹木不僅粗還很密,陣陣的涼風從林子裡吹來,加上濃密的樹蔭,讓人感覺很是愜意。
過了樹林,炙熱的太陽又開始暴曬,小包子小花鼻尖上都冒出細小的汗珠。
終於來到王家村的岔路口,方知叫醒兩個孩子,付了錢,帶著兩個孩子下了車。
在這下車的還有那穿著大紅色衣服的婦人,聽在車上聊天內容,方知才知她是個走家串戶的媒婆,而那個年輕婦人,也是王家村的。
媒婆見方知也去王家村,就好奇地打探是誰家的,聽說是王石柱家的王芳枝的老爹叫王石柱,)便不再多說,步履匆匆地走了。
年輕婦人沒有理會方知娘三個,抱著包裹,夢遊似的帶著一身的哀愁,麻木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