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裡都說教練的作用沒那麼大,需要依賴超級巨星來帶隊。
就像菲爾傑克遜非超巨不執教,三角進攻也只有進攻端無可阻擋的超巨才能打得起來;波波維奇更是靠著鄧肯成了名帥,鄧肯退了之後又沒有了倫納德,就“被打回原形”了。
科爾五年三冠風頭一時無倆,結果杜蘭特傷病出走,庫裡受傷賽季報銷,然後他就帶著球隊直奔樂透區,和得意弟子格林一起盡展擺爛天賦,勇奪榜眼籤。
其實主教練的作用雖然沒有球員那麼大,但要完全抹殺也沒有必要。
就像那句話說得好,超巨不需要戰術,但是角色球員們需要,超巨兜底、決定著球隊的下限,而角色球員才能提升球隊的上限。
籃球畢竟是五個人的比賽,其他人也不可能全是來開球的,哪怕歷史上那些單核總決賽、總冠軍的,也不是真的一打五。
艾佛森帶隊進入總決賽單挑ok還贏下一場牛逼吧,但是球隊的防守不容忽視,他們只是沒有防住ok,但能夠殺入總決賽以木桶伯為核心的防守體系絕對是功不可沒的。
諾維斯基11年奪冠封神,但是外線基德、內線錢德勒的防守體系也是關鍵,所以司機還是那個司機,但第二年防守陣容一拆直接就垮了。
未來角色球員們的功能性更強、戲份也更高,nba球隊的整體性是提升的,那麼教練的重要性也就隨之提升,所以如沃格爾、泰倫盧、斯波等主帥的地位和能力才會越來越受到肯定。
李聖當然不覺得自己是第二個誰,但要說做什麼樣型別的教練,他還是心裡有點譜的,最好還是能夠做到博採眾長,就算做不到什麼都會什麼都精,但也不要有短板。
尤其是在和球員們打好關係這方面,因為有系統的存在,其他的系統都能幫忙,唯獨這個人際關係卻需要李聖自己去處理好。
而且這一點在nba還是很重要的,有些明明履歷不怎麼樣的教練和球員,為什麼還偏偏能夠在球隊混吃混喝呢,說白了就是走人際關係這條路。
nba不只是打打殺殺,還有人情世故,未來nba的火藥味越來越淡了,一方面是聯盟在刻意營造“紳士聯盟”的形象——這其實也是一直在做的,希望能夠將更多不同階層的觀眾都拉進來。
另一方面則是觀眾越來越玻璃心了,好像見不得一點不好的東西。
有些觀眾特別奇怪的是,他們一邊懷念著早期的nba,認為那時候鐵血、對抗強,垃圾話多、競技氛圍濃厚,可等到格林這種“惡人”出現的時候,卻迎來一股腦的抨擊。
說白了,屁股站在哪兒的問題,偶像得利的一方格林就是“笨拙”,偶像吃虧的一方格林就是“謀殺”。
你去工廠裡操作機器的時候還有可能不小心把手指切了呢,在nba打球同樣是一份職業,同樣會面臨風險。
當然了,做了事情被公眾抨擊也沒啥問題,只是每一次出了新的問題就要開始翻舊賬這點就相當不好了,好像每個人都活在過去走不出來一樣,也不知道到底是誰開始的這種歲月史書風格。
李聖前世看nba,剛開始還很喜歡跟人聊球,後來那些論壇雖然也會去逛,但基本上都是當笑話看了,不管是粉還是黑,還是串,很多時候談不上理智可言,沒有看球的很多人又很容易被帶節奏。
有時候賽後比比賽本身還要熱鬧,球員們互相拍拍屁股以示友好,球迷們估計都要腦補出一場勾心鬥角的大戲來。
當然也有商業性越來越強的關係,球員們自己都很清楚打球只是一份職業,那彼此氣氛和諧一點,場上的事情留在場上解決,場下還是能夠一起哈啤的好哥們兒。
就像格林跟詹姆斯對抗了那麼多年,詹密還在罵格林的時候,兩人已經在一起愉快的賺錢了。
當然,跟球員打好關係的方式也需要有區別,對什麼球員用什麼樣的辦法,尤其是核心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