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聖雖然沒有真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他似乎說的是實話,也並沒有騙人,所以這才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是雷霆那個老闆太容易相信別人,還是他有什麼別的考慮,或是看出了李聖身上別的優點?
反正他們是不會相信只是一場面試一通談話就能決定這麼重要的一個位置的,這樣是不是太過於兒戲了一點。
這或許也就是國人的思維,永遠跟nba的這些人不在一個頻道上的原因了。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資訊差的緣故,nba那些人可能有內部訊息,會提前判斷和知道一些事情,而他們不知道所以只能從正常邏輯出發,但是現實中往往不講邏輯,所以所謂的預測就成為扯淡。
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單純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比如很多球迷都難以想象某些交易的發生,但就是那麼發生了。
就好像球迷們整天說“給哈登一個杜蘭特”,結果真給了他一個杜蘭特;比如說“讓詹姆斯感受一下威少”,或者“讓杜蘭特感受一下歐文”,哦豁,這陣容還真組成了。
當然,像是“家鄉籃球”、“學區房籃球”這種,在“兄弟籃球”發生後就沒人懷疑的情況就不說了。
然後大家都說“父子籃球”,就看什麼時候會實現了。
雖然面面相覷,不過倒是沒有人質疑李聖,李聖也說得很清楚了,不該說的他肯定不會說,能說的說了,他們不能理解也沒辦法。
然後接下來就輪到了其他的記者,比如新浪的週記者上來就問道:“李先生,我們都知道您是大學到米國來留學的,而且你在大學學的好像是和籃球無關的專業,你是怎麼想到要投身籃球行業的呢?”
李聖心想這個我哪裡知道,即便他繼承了前身的記憶,但關於這方面的記憶,好像也就是突然受到觸動心血來潮就去做了,然後發現還能做得不錯,就繼續做了下來。
只能說天才的世界我不瞭解,不過沒關係,我是掛壁。
“剛開始其實只是因為有一次生病了,然後當時身邊沒人照顧,自己一個人覺得很難受,讓我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覺得自己應該鍛鍊身體了,剛好我住的地方附近有個籃球場。
“本來我已經很久沒接觸籃球了,上次碰球應該還是初中的時候,後來就一直忙於學業,結果學業上來身體變差了。不過這次我發現很多動作熟練了一下還是能夠做得出來,然後想起來以前讀書的時候看nba還一直夢想能夠來這裡打球呢……”
看李聖說著說著自己都笑了起來,大家也跟著笑了。
不過老實說,有多少人少年時沒有成為運動員、科學家的夢想呢?
尤其是大姚進入nba以後激勵出來的那一批人,可惜因為種種原因之後斷代了,沒有能夠在nba扛起中國球員大旗的天才出現。
國內的籃球狂熱,應該主要歸因於一部動畫一個球員,那個球員自然就是大姚,而動畫自然就是“灌籃高手”了,這是多少人的青春?
如果沒有這倆,就算斯特恩再賣力的宣傳,籃球和nba也不可能在國內掀起席捲似的浪潮。
這時李聖繼續說道:“只是那個時候吧,我就意識到,我確實不是打nba的料了,畢竟我連野球場裡的那些小孩子都幹不動。”
這下大家是真的被逗笑了,好笑之餘又不禁有點心酸感。
米國的籃球行業為什麼這麼發達,可不只是因為nba,甚至可以說nba在其中的分量是最輕的。
在米國國內籃球本就不是關注度最高的運動,而這其中大家更看重的也是商業性沒有那麼強的ncaa籃球賽事。
之下還有各區的高中聯賽,還有各種小區、市級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