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毅然決然放棄了襄陽和樊城,北上南陽郡,經宛城補給。
之後,曹仁並未走葉縣,而是走了汝南。
一般來說,自許昌下荊州,最常用的路線就是宛城、葉縣。
此前曹操想討伐劉表,與荀彧商量時,荀彧便提出“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
但是這次曹仁並沒有直接走葉縣,他想先走汝南一趟,錯開時間。
一則是故意走不尋常的路線,以儘量減少潛在的可能危機。
二則是去鄴城路途遙遠,需要在汝南補充一些物資糧草。
大軍剛進入汝南地界,便見到李通率軍來迎,正是此前曹仁的安排。
李通,字文達,現任汝南太守,曾經在袁紹曹操大戰時,汝南、兗州人士,多懷二心,李通卻能獨斷大義,與趙儼一同為曹操穩住後方出了大力氣。
李通與曹軍諸將見禮後,便引領大軍前往汝南朗陵,物資皆積聚於此。
趙儼曾為朗陵長,故地再見,不禁有些唏噓,安置好軍隊後,遂與李通一道把臂同遊。
“伯然。”李通支支吾吾許久,終於開口說話。
“嗯?”趙儼扭頭看向李通:“何事?”
“嗯……你回鄴城還是回許昌?”李通思慮一番,而後才說道。
趙儼精明強幹,明於見事,瞬間就明白了李通所想,知道他到底要問什麼。
“文達,你呢?你怎麼想?”趙儼沒有立即回覆,反而反問了一句。
“我不知道。”李通搖搖頭,接著說道:“我最近深感身體每況愈下,以往戰場上所受的暗傷太多,日積月累,恐怕我活不了多久了。”
趙儼大驚,不知如何回應,還未說話,只聽李通又說道:“如今曹公身故,天下迷茫,不知所歸,夏侯惇與荀彧皆傳書至,足以說明中原裂變近在眼前,若我身體康健,自是巋然不動,秉大義而行,保一方安寧,不論曹劉。”
“可是,我自知時日無多,二子年輕,不能保家守業,遂欲託付於伯然,故有此一問。”
趙儼聽完,心中百感交集,良久方才說道:“我欲往鄴城。”
“為何?曹公身故,天子得荀令君之助,豈非常人所能及,曹公諸子皆年少,何以成事?”李通有點意外,他本來以為趙儼會去許昌。
至於說現在隨軍而動,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趙儼組織了下語言,說道:“昔日我說服杜子緒、繁休伯時曾言,曹公應時順世,必能匡濟華夏,當投之。”
杜襲,字子緒,現任議郎參軍事,善政知兵事;繁欽,字休伯,任丞相主簿,善寫詩賦文章。
二人與趙儼是在荊州避禍時相識,而後一同投效曹操。
“坦誠而言,當曹公得知曹公死後,我的確非常震驚,甚至有些不知道今後才怎麼才好,但是在赤壁之後的這段時間裡,我找到了另一個值得投效的人。”趙儼不急不緩,娓娓道來。
“何人?”李通很是好奇,他對趙儼的本事是知道的,軍政兩道皆精通,最重要的是善於協調處理人際關係,極具統御才能,這樣的人,也就是曹操,像劉表這種他都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