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玄霜望定二人,淡聲道:“兩位請起,我雖姓武,並未受封。咱們同是武林一脈,豈可行此大禮。”
兩人站了起來,封牧野訕訕道:“聽說郡主在八年之前,於峨嵋金頂,曾劍敗群雄,威震四海,適才承蒙賜招,果然名下無虛,奴才輸得心服口服!”
他們再一次解釋何以前來試招的原因,武玄霜聽了越發懷疑。
她面色一端,正容道:“論起武林輩分,還當推兩位為尊,什麼奴才、郡主的稱謂,請即廢去。咱們只以武林之禮相見。武林之中,彼此琢磨,事亦尋常,但兩位改了突厥的服飾,萬里遠來,深入天山,難道就只是為了要和我試招麼?這事情可就有點不尋常了!”
祝見章吶吶道:“這個,這個……”
武玄霜沉聲道:“這個怎樣?現下突厥正在興兵,意欲犯境,兩位莫非是叛漢歸胡,以試招為名,實是想來暗殺我麼?
若在中原,我自當尊重兩位前輩,此時此地,如此相遇,請兩位恕罪,我非問個清楚不可!若有含糊,休怪無禮!”
她留心他們的面色,這番話一說出來,只見祝見章倏然色變,封牧野也微微一抖,但隨即便鎮定如常,微笑道:“武姑娘,有甚懷疑,請問便是。”
武玄霜道:“你們在岩石上刻字畫圖,請問‘欲全性命,請速回鄉’,這是什麼意思?”
封牧野道:“這意思明白之極,就是要請武姑娘速回中土呵!”
武玄霜道:“為什麼你們想我回去?”
封牧野道:“不是我們想你回去,是你的皇兄,千歲爺想請你回去!”
武玄霜道:“胡說八道,承嗣他要我回去作甚?”
封牧野道:“這個小人怎能知道?好在千歲爺有親筆書信在此,請姑娘自己看個明白!”
武玄霜開啟書信一看,果然是她堂兄武承嗣的字跡。
信上寫道:“驚聞吾妹遠赴漠北,欲召回李唐遺孽,作旋乾轉坤之謀;吾妹冰雪聰明,奈何欲自召滅門之禍?此為愚兄所大惑不解者也!
皇帝春秋已高,惑於狄仁傑之邪說,聖聰容有閉塞,聖慮容未周詳,吾妹未加勸諫,反從而助之,萬一歸宗李唐,果成事實,則不但今日之繁華富貴,化作雲煙,吾武氏其尚有噍類耶?
吾妹其再思三思!盼吾妹見此信後,速返長安,從長計議。兄承嗣。”
原來自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為周,關於帝位繼承的問題,一直就在朝廷上爭論得很激烈。
本來按照“家天下”的觀念,既然是姓武的做了皇帝,就該姓武的子孫繼位。可是一班有力的大臣,卻主張武則天傳子不傳侄。
武承嗣一心想做皇帝,另外也勾結了一班大臣擁護他。
在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武承嗣便運動了一班人,以鳳閣舍人張岑福為首,幾百人簽名上表,請武則天明令以武承嗣繼承帝位。
當時的宰相岑長倩極力反對,事卒未成。
武則天為了緩和兩派的爭執,一方面以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李旦改姓武氏,封為“嗣皇”,一方面立其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他諸侄皆為郡王。
姓武的勢力,大大壓倒了姓李的。
武則天本來要封武玄霜做郡主的,武玄霜不願受封,卻因此更得武則天的信任。
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雖受封“嗣王”,顧名思義,似乎武則天已準備把皇位傳給他,但李旦極為平庸,武則天始終沒有明令立他為太子。
於是,武承嗣仍然極力圖謀繼承帝位。
狄仁傑擔心會造成內亂,勸武則天召回她的第三子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
他上表道:“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大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袝姑於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