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招好厲害,狄仁傑不得不作出讓步。
但是,他仍不屈不撓的道:“遊養聖躬,也宜調節適度,恣情縱欲,適足貽害。但我知道,陛下不會像歷史上的秦始皇和胡亥,二世而絕。希望陛下到此為此,以後不能再加添男寵了。”
武則天和顏悅色的道:“你講的是金玉良言,今後我一定會有所收斂的!”
雖然在朝堂之上,君臣竟以猥褻之言爭論男寵的事,可說是千古少見的妙事,但武則天能夠做到這樣,也算是難能可貴。
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甘二史札記》中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應該算是比較公正的評論。
一個人權位越高,就越難聽進別人的意見。
武則天貴為皇帝,對她最敏感的問題,能以一種比較公平的態度來對待手下的意見,那麼她在別的方面從諫如流,就更加可以想象得到。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尤其在重大的問題上,更容易犯這個錯誤。武則天卻能虛心聽取手下人意見,加以改正。
除了上面講的男寵問題,還有一件事,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誰來當她的接班人?
武氏子弟營求不已。
狄仁傑對武則天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應把皇位與天下,傳給他的子孫。
高宗皇帝把他的兩個兒子,託付給陛下,現在陛下準備把這個基業移給別人。
這合乎天意麼?
況且,姑嫂關係與母子關係相比,哪個更親?
陛下立兒子做接班人,那麼千秋萬世後,還能配食太廟,承繼無窮。
立侄就沒有聽說過侄子為天子,而在太廟中還能祭祖姑媽的……”
於是,武則天在聖曆元年三月,從房州召還廬陵王李哲,立為太子。
對於武則天的用人納諫,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世英賢亦竟為之用。”
著名的宋璟,曾揚言要打碎張昌宗的腦袋,武則天反而叫張昌宗到宋璟那裡謝罪,但宋璟拒絕不見。
張昌宗進讒言,武則天並不聽。
由於有一批願為她效力的能臣,所以她成為一位成功的皇帝。
她在位期間,唐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開元盛世的局面,就是她打下的基礎。
武則天一生尊奉佛法,而佛教就是在她統治時期,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宗教。
關於武則天信佛的原因,一種說法是,她覺得自己殺孽太重,尊佛以積德;一種說法是,她為了寵愛薛懷義之流。
還有一種說法較為正統,就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聃,而李淵、李世民都把他奉為祖宗。武則天奪了李家的天下,便崇奉佛教,藉以貶抑道教。
就第一種武則天因殺孽太重,而信奉佛教的說法中,還引出另一個傳奇。
就是武則天稱帝后,一直長住洛陽,而不住長安,是因為她在長安皇宮中殺人太多了,宮內常常鬧鬼,使她心驚肉跳。
牡丹是洛陽的名花,歷史上就流傳著武則天貶殺牡丹花的事。古典名著《鏡花緣》,究竟用這件事來做開頭。
據說,至今槿樹難登大雅之堂,用來編籬作牆,就是武則天為它定下的身份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