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淡聲道:“李儒此人,對於董卓而言,其功有四。其一,諫言董卓進京勤王。雖說董卓進京是袁紹諫言何進,召集諸侯進京,然而董卓能夠第一個進京勤王,肯定是李儒的功勞。若是沒有李儒,以董卓匹夫之力,豈能霸佔洛陽,成就大業,此乃李儒第一大功……”
蔡邕連連點頭,目光掠過門外的男子,眼中閃過一絲笑意,隨即問道:“第二功又是什麼?”
李白站在客廳中來回踱步,目光瞥見了大廳門口之人,卻沒有在意,心思已經完全沉浸在李儒此人身上。
關於李儒,李白能夠有這番言論,也是因為他對這個死得不明不白,沒有遇到良主的人感到惋惜,才會對李儒有更深的瞭解。
想了想,李白繼續道:“這第二功,乃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中平六年三月,靈帝崩,皇子辯繼位,何進當權。然而時間才過了幾個月,何進和宦官便發生了內訌,雙方發生爭執,使得洛陽大亂,張讓挾持少帝出逃,途中張讓身死。
而少帝和皇子協卻被董卓遇到,董卓救回皇帝,也是大功一件,然而這不足以使得董卓在洛陽站穩腳跟,因此便廢少帝,立皇子協為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洛陽之主。”
李白話語激昂,語氣中對李儒頗有敬佩之意。
事實上,李儒確實是一個大大的人才,只是遇到董卓,才沒有展現出一身才華。
李白說完第二功,站在大廳門口的男子笑了笑,陰鷙的眼中卻閃過一絲莫名之色,帶著期待望向李白,等李白繼續說話。
李白微微笑道:“第三功,諫言董卓‘袁紹不可殺’……”
“哦,這是為何?”蔡邕臉上閃過一絲奇怪,心道:這是放虎歸山,袁紹對董卓不滿,還不能殺?
李白解釋道:“老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隗又視袁紹為袁家接班人,可以說袁家就是以後士子清流人物的代表,若是殺了袁紹,得罪了袁家,失了天下士子之心,董卓想要召集士人,收攏人望,絕無可能。
這天下間,不知多少人受過老袁家的恩惠,即使董卓勢大,能逼迫士人出仕為官,但是那些士人陽奉陰違,總是做得出來的吧。得其人,而未得其心,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蔡邕點點頭,同意了李白的話。
而此時,那個站在門口的男子,看李白的目光卻帶了一絲知己的味道。
李白繼續道:“第四大功,便是擢用名流,以收人望。雖然先生是董卓強行徵辟之人,但是三日之內,連續拔擢,不管是誰,心中都會有一絲感激之心。這一點,想必先生不會不承認吧。先生如此,其他被董卓徵辟的人也必定是如此,李儒此人厲害啊!”
蔡邕又點點頭,沒有否認,目光卻停留在門口的男子身上。
那個男子緩步走過來,目光落在李白身上,問道:“你認為,李儒接下來會做什麼?”
李白看了男子一眼,想也不想,淡聲道:“殺少帝,威凌天下!”聲音不大,卻是斬釘截鐵,語氣中透出一股堅定和自信。
蔡邕和中年男子聞言,臉色都是瞬間變得非常古怪。
蔡邕嘆了一口氣,眼中透出一抹淒涼,望向剛剛走入大廳的男子,眼中透出一抹求證之色。
中年男子一臉古怪,神色複雜。
不過,男子的神色瞬間恢復了平靜,笑著問道:“李儒為什麼要殺少帝?”
李白眉頭微皺,臉上露出一抹思索之色,結合先前男子的舉動,心中隱約有了答案,卻沒有點破,淡聲道:“董卓廢少帝劉辨,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雖然行廢立之舉,威懾百官,然而少帝卻是靈帝立下的正統。
不管董卓如何做,獻帝的來歷始終不是正統,縱然百官懼怕董卓,然而朝廷官員仍有不少是心繫於少帝身上的。想要轉變朝廷官員的心思,承認獻帝是正統皇帝,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死少帝,去除獻帝唯一的威脅。”
中年男子冷笑道:“殺不殺少帝,有什麼區別?大權不都是在董太師身上麼?”
李白大袖一揮,嗤笑道:“這是武夫之論,沒有腦子的人,才會說大權在握,天下之人便是任由揉捏。可是,真正的智謀高深之士,便不會這麼想了。”
李白意味深長的看了中年男子一眼,眼中閃過戲謔之色。
“哦,這是為何?”中年男子神色古怪,臉上露出一抹尷尬。
李白笑道:“斬草除根,收人收心。少帝若是活在世上一天,就會對獻帝形成威脅,因為少帝是靈帝立下的正統,說不定哪一天就有人站出來反對漢獻帝,亦或是將少帝救出朝廷,然後便可以擁帝自立,與董卓立下的獻帝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