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邪斜),指有湖泊等障礙物阻擋時,道里應取直線為兩地距離。
迂直,指人跡路徑上下迂迴曲折時,須予以取直。
有學者指出:“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能有如此高明的系統論述,無論在華夏或是在全世界,都是很了不起的。”
裴秀的“製圖六體”,在華夏沿用千年之久。現存的宋代石刻地圖,如《禹跡圖》等之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方格,即為“計裡畫方”的體現。
直到清末,這種小方格還和經緯線同時成為繪製地圖的標準。
據說,直到明萬曆年間,外國傳教士利瑪竇,將採用橢圓投影法繪製的世界地圖引入華夏,建立在傳統“天圓地方”基礎上的“製圖六體”的地位,才開始動搖。
長期以來,裴秀都被認為,是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在他的身邊,還站著一位傑出的執行者——京相璠。而他“製圖六體”的理論,也與無數前人的默默努力分不開。
關於京相璠的記載,見於史籍的極少。從《隋書》中可以得知,他是裴秀的門客。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名著《水經注》中寫道:“京相璠與裴司空彥季即裴秀)修《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
不少研究者認為,裴秀的《禹貢地域圖》等作品,應是他在司空任上,由所屬單位完成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由於他任司空的時間僅三年三個月,如此短的時間,加上當時沒有現代儀器工具,工作量浩大,必然需要延請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家,來從事具體的工作。
他的門客京相璠,就是其中最得力的人物。
據統計,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提到裴秀的只有一處,且無引文。
提到京相璠並引其文的,則有76次之多,幾乎與另一位被引用的主要物件杜預持平,可見酈道元對京相璠所做工作的重視。
關於裴秀究竟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在馬王堆地圖被發現之後,可以試著去推測。
在其中的《駐軍圖》上,已經繪製出相當於現代東經111度至112度30分,北緯23~26度之間的廣大區域,是今天廣西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的嘉禾、廣東的連州一線以西;北及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的南海,也即瀟水流域和南苓、九嶷山一帶。
按現代比例尺折算,大約為18萬分之一。
當中標註了大量的居民點、道路、河流、山脈、防區界限、軍隊駐地、城堡等內容,而且與現代的測繪結果相當接近,不僅設有“分率”,也精密地考正了“準望”,而“高下”、“方邪”、“迂直”也都具備。
學者們據此認為,它們是經過實測的地圖,並且可以進一步推論,先秦兩漢的製圖經驗和技巧,很有可能透過專業人員一代代傳下來。
裴秀將當時和前人的地圖學經驗、技藝去粗取精之後,形成了自己精煉嚴整的理論體系,並且具體運用在《禹貢地域圖》的編繪當中,這在華夏地圖史上是劃時代的貢獻。
自西晉至明末,華夏的繪製地圖工作者們,一直都遵循著這些原則,為華夏製圖學奠定了科學基礎,在世界地圖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裴秀所繪《禹貢地域圖》18篇,是當時最為完備而精詳的分割槽地圖。他的《地形方文圖》,是縮簡的晉朝地圖,流傳達數百年。
公元271年4月3日晉泰始七年三月初七日),因病去世。
如今,在某種神秘力量的影響下,許多歷史名人已經在王者大陸重生,而地圖學之父裴秀就是其中之一,與酈道元、徐光啟和徐霞客建立文理小隊。
當然,那些在王者大陸重生的歷史名人,絕大部分看起來都很年輕。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