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李白突然唱起杜甫所寫的詩《狂夫》,劍勢也為之一變。
杜甫的這首七律,作於他客居cd時。
cd南門外有座石橋,相傳為諸葛亮送費禕處,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百花潭”——即浣花溪,這一帶地處水鄉,景緻幽美,當年杜甫就在這裡營建草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飽經喪亂之後,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曠放了。
首聯“即滄浪”三字,暗寓《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豈其食魚,必河之霰,有此清潭,又何必“滄浪”呢!
“萬里”、百花”這類字眼,使詩篇一開頭就不落寒儉之態,為下文寫“狂”預作鋪墊。
這是一個斜風細雨的氣,光景饒有情趣:翠竹輕搖,帶著水光的枝枝葉葉明淨悅目;細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嬌豔,而微風吹送,清香可聞。
前四句寫草堂及浣花溪的美麗景色,令人陶然。
然而,與此並不那麼和諧的,是詩人現實的生活處境。
初到cd時,杜甫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而一旦這故人音書斷絕,他一家子免不了捱餓。
“厚祿故人書斷絕”即寫此事,這就導致“恆飢稚子色淒涼”。
“填溝壑”,即倒斃路旁,無人收葬,意猶餓死。這是何等嚴酷的生活現實呢!
這種事要是發生在凡夫俗子身上,早就從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卻不如此,是“欲填溝壑唯疏放”。
他飽經患難,卻從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倒,始終用一種倔強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的打擊,這就是所謂的“疏放”。
詩饒這種人生態度,不但沒有隨同歲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來越增強。
你看,在幾乎快餓死的境況下,他還興致勃勃地在那裡讚美“翠篠”、“紅蕖”等美麗的自然風光哩!
聯絡眼前的迷醉與現實的處境,詩人都不禁啞然“自笑”了:你是怎樣一個越來越狂放的老頭兒啊!
在杜詩中,原不乏歌詠優美自然風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寫潦倒窮愁中開愁遣悶的名篇。
而《狂夫》值得玩味之處,在於它將兩種看似無法調合的情景,成功地調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風含翠篠”、“雨裛紅蕖”的賞心悅目之景,一面是“淒涼”“恆飢”、“欲填溝壑”的可悲可嘆之事,全都由“狂夫”這一形象而統一起來。
沒有前半部分優美景緻的描寫,不足以表現“狂夫”的貧困不能移的精神;沒有後半部分潦倒生計的描述,“狂夫”就會失其所以為“狂夫”。兩種成分,真是缺一不可。
當李白和杜甫施展超強合擊技“刀劍合璧”時,總喜歡歌唱詩仙或詩聖的詩作,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一瞬間就能進入那種意境。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本章完)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