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唱的這首歌,也是《行路難》,開頭與第一首不同。
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餚寫起,起得比較平。而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鬱積在內心裡的感受,一下子噴發出來。
後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啟發,但氣勢和格局比李白的差多了。
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這類詩句,或許只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吧。
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鬥雞進行遊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鬥雞的兒因而得寵,當時影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
如果要去學鬥雞,是可以結交一些紈絝子弟,在仕途上開啟一點後門的。
但是,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宣告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兒。
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幹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
那麼,去和哪些達官貴人交往呢?
“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
“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
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如今在長安,權貴們根本就不把他當一回事,因而使他像馮諼一樣感到不能忍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
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饒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
李白借用了韓信、賈誼的典故,寫出在長安時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他嘲笑、輕視,而當權者則加以忌妒和打擊。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歌唱當初燕國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李白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係的追求。
在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臺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
燕昭王對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
當鄒衍到燕國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
李白始終希望,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推心置腹的關係。他常以伊尹、姜散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和君主之間的關係,比較符合自己的理想。
但這種關係,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
當時的唐玄宗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裝出一副愛才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李白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臺,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他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真的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麼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行路難,歸去來!”
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
他嚮往像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雲際會,希望影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
其實,“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他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並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
“詩仙”李白,永垂不朽!
(本章完)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