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和江採萍到長安時,正值梅花盛開。
高力士早已探知江採萍性喜梅花,人品又可與梅花比潔,為了使人與花相得益彰,他特意在梅林深處安排下酒宴,請唐玄宗臨視江採萍。
唐玄宗龍駕停在梅林旁,徒步進入梅林,只覺涼風微拂,清香襲面,玉鑿冰雕般的梅花映入眼簾。困鬱已久的他,也感覺到一絲怡饒清新。
待他見到江採萍,只見她淡妝素裹,含羞低眉,亭亭立在一株盛開的白梅下,人花相映,美人如梅,梅如美人,煞是清雅宜人。
唐玄宗頓時心喜,積鬱為之煙消雲散。在美饒陪侍下,唐玄宗開懷暢飲。
江採萍言語文雅,性情溫柔,使唐玄宗感到一種溫馨的撫慰,對她產生了深切的愛憐之意。
待問到江採萍擅長何藝時,她回稟能吹笛。
於是,唐玄宗命人取來白玉笛,朱唇輕啟,吹出一段《梅花落》,笛聲清越婉轉,吹笛人儀態萬方,四周的梅樹隨著笛音不時撒落幾許花瓣。
唐玄宗彷彿置身於瓊樓玉宇,不知是在上,還是在人間。
隨後,江採萍又奉旨表演了一段驚鴻舞,身影輕如飄雪,衣帶舞如白雲,使得唐玄宗不知不覺地又進入了另一個幽雅靈逸的世界。
從此,唐玄宗對江採萍愛如至寶,大加寵幸,封其為梅妃,命人給她所住宮中種滿各式梅樹,並親筆題寫院中樓臺為“梅閣”、花間亭為“梅亭”。
後宮佳麗雖多,但唐玄宗自此不復他顧。
相傳,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
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華夏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應該就人類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
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影象;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
不過,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
而梅妃的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透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更加輕盈、靈動、飄逸。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泰娘歌並引》詩中,描寫歌舞伎泰娘雲:“長鬢如雲衣似霧,錦茵羅薦承輕步。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
看來,驚鴻舞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唐人常以“驚鴻”來形容舞態優美輕盈。
………………
唐玄宗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對兄弟十分友愛。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是玄宗之兄;歧王範,薛王叢,是玄宗之弟。
玄宗即位之初,時常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不時設宴與兄弟同樂,還曾在殿中設五幃,與各王分處其中,談詩論賦,彈奏絲竹,議謀國事,相處得十分融洽。
唐玄宗獲得梅妃後,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諸位兄弟,於是特設一宴,招待諸王。
席間,他得意的向兄弟們稱道:“這是梅妃,朕常稱其為‘梅精’,能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今宴諸王,妃子可試舞一曲。”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轉,引人神馳。
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範善彈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領會梅妃笛聲的神韻。
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輕廻,如驚鴻般輕盈,如落梅般飄逸,五人又都看得如痴如醉。
舞罷,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讓梅妃用金盞遍斟諸王。
當時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儀態迷住,一時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纖足糾纏不放。
梅妃竭力保持鎮靜,不動聲色,使力掙脫,轉身躲入梅閣,不肯再出來。
玄宗發覺後,問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