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這道菜被納入王府菜系時,在做法和配方上,比之傳統的雪綿豆沙是做了一些改動的,後來隨著當地人的口味不斷調整變化,流傳至今也算是自成一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味。
後來傳承到李牧遙手裡,他又做了一些改進和調整,所以他做出來的雪綿豆沙,表皮酥脆內裡綿柔,餡料香甜但不膩人,是一道可以一口氣吃上三五個都捨不得停下來的甜品。
在白曉星的心中,這道菜幾乎可以與鍋包肉媲美。
先說外形,它的成品必須得是喧軟漲滿,雪白雪白的,圓滾滾的看起來就像是朵朵棉桃。
這是白曉星再三要求下,李牧遙反覆磨練出的技藝。
她有略微的強迫症,如果做出來的成品不白不圓,她就不吃,一定要一整個都圓溜溜的,炸出來還得是白胖胖的才行。
天知道達成她的要求有多難。
雪綿豆沙的外皮是用打發的蛋清加上適量白糖、澱粉和麵粉製成的,對於現代人來說,打發蛋清並不難,因為有專門的電動打蛋器。但是在他們的孩童時代乃至過去,尤其是在這個可以稱之為閉塞的古村裡,這種高科技產品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蛋清是需要純手工打發,還得打發到把筷子插進去都不倒的程度,往往三四個蛋清打下來,李牧遙都有種手臂被廢掉的感覺。即便是打成很硬的蛋清,可說到底它就是硬泡沫,泡沫這種東西很難擺弄成規則的形狀,更別提溜圓溜圓的球形了。
李牧遙都不記得自己吃過多少個失敗的雪綿豆沙,好在一次一次的試驗過後,他總算掌握瞭如何把硬泡沫弄圓。
這還不夠,白曉星要求炸出來的雪綿豆沙也得是白色的。
包裹好的純白色雪球要經過油炸才會膨脹起來,但不管什麼東西,只要過了油,就一定會變色,尤其這種蛋清製品,變成金黃色是必須的。
但是白曉星不答應啊。
她就說很小很小的時候,姥爺給他做過炸出來還是雪白色的雪綿豆沙,而且她篤定這道菜必須是白色的,不然的話,又哪兒來的雪綿豆沙,不,雪衣綿桃這個名字呢?
雪衣雪衣,顧名思義就是白的!
做不出來,白曉星就鬧騰,李牧遙被她鬧騰的受不了,只好嘗試著做,但也只能保證最多隻能做出來不那麼黃的,她想要的雪白,真不見得可以。
而他們從小吃的油都是笨榨的黃豆油,黃豆油炸出來的東西必然都是金黃焦脆的,根本達不到白曉星的要求。李牧遙只好央求姥爺進貨的時候搞點別的油,當初的他也不懂得什麼玉米油、花生油、亞麻籽油之類的區分,就說只要不帶顏色的透明油。
現在回想起來,推動玉簪村食用油加工產業的人應該就是小時候的李牧遙和白曉星,雖然季老爺子不愛做雪綿豆沙,但很喜歡看姐弟兩個琢磨菜品,看到他們如此精益求精,就去找人幫忙搞原材料,一來二去的,就有頭腦聰明的街坊抓住機遇開啟了創業之路。
玉簪村農作物種類繁多,種植範圍最廣的當屬玉米,所以那位出自玉簪村的創業者便選擇了玉米油。
玉米油色澤金黃透明,清香撲鼻,特別適合快速烹炒和煎炸食品。在高溫煎炸時,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炸出來的食品香脆可口,烹製的菜餚既能保持菜品原有的色香味,又不損失營養價值,且烹調中油煙少、無油膩。玉米油還能直接調拌冷盤,既能提升口感,又不會有厚重感。
再以後的日子裡,李牧遙做什麼都習慣用玉米油,尤其是雪綿豆沙這道菜,必得是玉米油不可。
但也不是說,只要用玉米油去炸,誰都能做出雪白的雪綿豆沙,因為在油溫的掌控以及時間的拿捏上,也是有相當的講究的。比如說入鍋油溫不能太高,澆油時不可過猛,表面凝結硬皮時可開大火,但一定要在變黃之前出鍋,但也不能忽略調溫的步驟,因為出鍋前油溫過低,反而會容易造成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