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寺法會上的貢糕,或許是王府菜系的一部分。
李牧遙不敢亂聯想。
但是白曉星卻說,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不單因為她在王府鎮找到的僧耳糕得到老僧太爺爺的認可,還因為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清朝時期祥雲寺的住持和王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據傳,清朝乾隆時期,當世王爺府的四子為轉世的高僧,在經過一系列的複雜流程與考驗,皇帝恩准了他的身份。
後祥雲寺派出兩名僧人到王爺府邸服侍,授其經文秘籍,啟智明慧。待到他年方五歲之時,便被迎進祥雲寺,正式奉為第四位住持。
住持因其家庭背景高貴,備受乾隆皇帝的特殊恩寵,清廷對祥雲寺及住持本人都施以最大的便利和優惠政策傾斜,使得祥雲寺得以快速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住持大興土木,擴建廟殿、塔尊,弘法利民,盛況空前,同時增收僧徒,引進大量經書秘籍。此外,他還聘請學識淵博的高僧大德,來培養祥雲寺的僧人人才。
史料上說,清朝乾隆年間的祥雲寺廟宇錯落,萬佛環列,蒼松翠柏,經幡飄蕩,祥雲繚繞,晨鐘暮鼓,經聲不絕,僧人數以千計,信眾每日雲集。為解決全寺偌大的消費問題,維護寺院正常運轉,住持還報請理藩院核准,啟奏乾隆皇帝恩准祥雲寺屬地執行朝廷聖諭,將周圍二十來個村屯的村民及土地全部劃給祥雲寺,與王府共同治理。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祥雲寺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王爺及貴族親眷的幫助,王爺府的管理乃至日常生活也受到祥雲寺的深厚影響,加之住持深受乾隆皇帝器重,京城內的多元文化也大量湧入青城一帶,並得到了一定的復刻和傳承。
其中包含飲食文化。
玉簪村是專屬供應祥雲寺糧食燒柴及蔬菜水果肉類的屬地,自然僧廚也出自玉簪村。季家祖上就有過兄弟二人一位在祥雲寺內做僧廚,一位在王爺府做衙廚的先例,故而他們所拿手的菜系在後世的流傳當中最終劃撥到同一菜系當中,也並非意外。
但是祥雲寺法會的貢糕種類又並非由僧廚一人所創,還有大部分是玉簪村的村民進獻的。
因為他們作為祥雲寺的第一代屬民,從建村起就免於賦稅和兵役,每年只是象徵性的向祥雲寺進獻村內自產的貢品。
這是規定也是傳統,為了感恩當時的政策,村民們每到進貢之時都會絞盡腦汁做些有寓意的糕點進貢。
此外,還因為祥雲寺自四代住持起經濟就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加之四面八方前來祈福的信眾又多,他們經常會在法會之後將貢糕、供果佈施給信眾。
故而無論是僧廚還是進貢的村民,也會考慮到這些因素,給貢糕都取上吉祥如意的名字,寓意不同,信眾們也會根據自身的需求求取各色糕點。
譬如僧耳糕。
老僧說這道糕點是取的“耳聰目明”的寓意。
還有如意糕、寶蓮糕、百合糕、佛手酥、蓮花酥、聚寶酥、仙桃酥、喜糕、壽糕、合糕……等等。
這些糕點大多受到京派糕點影響,就像佛手酥,至今是還京城的特色小吃,也是宮廷御點四大酥之一。
它與僧耳糕在命名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藉由名字來祈求佛祖的庇佑。
李牧遙聽到白曉星在短時間內查詢到了如此多的資訊,破天荒的連誇了她三遍。
“白曉星,你讓我刮目相看了。”誇到第四遍的時候,畫風就有點不對了,“我以前就知道你偏科,但是沒想到偏的這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