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讓東漢重歸統一,東漢百姓重新過上幸福安穩的日子。
如果第一個註定不可能做到,那就盡力去做到第二個吧。
這便是荀或忠誠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直到此時,他才真正願意輔左董拙去收拾天下!
董拙雖然不知道荀或心中這些複雜波動,但卻不影響他察覺到荀或態度的變化。
所以此次賈詡傳來袁紹的情報,他就也將荀或招來商議對策。
這一來是對荀或示好,表示自己對他的信任。
二來則是進一步觀察荀或的動向,看他到底是什麼情況!
荀或道:“袁紹與公孫瓚,這二人不論誰快速滅亡,都不是太師願意看到的。
最好是讓這二人相互制衡,長久的攻伐下去,消耗彼此實力,才對太師最為有利。
同時,洛陽經歷戰亂,如今已是殘破不堪,急需大量百姓來恢復生產。
太師此時雖然不宜大舉出兵,但派出小股部隊,到關外招募流民還是可以的。
所以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持續時間越長越好,波及範圍越廣越好。
最好事讓並青幽冀四州全部打起來。
大戰一起,兵禍連線,百姓流離失所變成流民,正合被太師招來充實三輔之地!”
“妙!哈哈,此計大妙!文若不愧是王左之才,不僅處理政事得心應手,於這軍略一道,也是頗有建樹啊!本相能得文若之助,何愁大事不成!”董拙大笑道。
挑撥袁紹公孫瓚二人長久大戰,讓四周百姓流離失所變成流民,再趁機招攬流民充實關中。
這條計策雖是毒辣,但在眾多謀士眼中卻也平常。
自古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凡能身居高位者,又有哪個是心慈手軟之輩?
為了達到目的,便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也不會皺一下眉頭。
但此計郭嘉賈詡卻都沒說。
這並非他們沒有想到,而是他們說了沒用。
這計策,必須要荀或來說才行!
因為這計策的最終目的,是招募流民,充實三輔之地。
若是做不好這一點,前面做再好也是白費功夫。
可若想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得到荀或的支援。
太學院尚未建立,董拙並沒有得到朝中文臣的支援,此時也只有荀或,才有這等聲望和能力,讓那些文官配合他做好此事。
而荀或能夠主動提出這個計劃,那就表示他願意在此事上為董拙出力。
這自然讓董拙狂喜若狂,因為這無異於是荀或向他遞交了一份投名狀。
這位王左之才,終於願意為他所用了麼?
荀或神色不變,只是澹澹說道:“此乃學生分內之事,不值得太師稱讚。”
“哈哈,分內之事也要誇獎!這天下若人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爭了!”董拙大笑道。
戰略綱領算是確定了,隨後幾人開始討論具體的細節方面。
綱領決定方向,細節決定成敗。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等到一切都討論完畢,形成具體的戰略方桉,並將命令以快馬傳遞出去後,已經是月上中天了。
此時滿堂賓客早已散盡,相府中恢復了平日的安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