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侯爺是否也該回報萬一?
其實太師向侯爺求親,正是希望能與侯爺的關係更加密切,未來也能在朝政上更加倚重侯爺。
若是侯爺斷然拒絕,不僅太師要被天下人恥笑,更是辜負了太師一番苦心啊。
侯爺,此事的利害關係,學生已經陳說清楚了,到底何去何從,侯爺可要思慮清楚啊。”
“這……”
蔡邕聽了李儒這番話,頓時好似被一盆涼水扣在頭上,滿腔怒火全被澆滅了。
李儒這番話,可謂是將威逼利誘展現到了極致。
即描繪了聯姻成功後的美好藍圖,又隱晦點出了聯姻失敗的不良後果。
這讓蔡邕不得不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此事的得失利弊。
蔡邕陷入兩難之境。
答應,
他覺得對不起蔡琰。
本來就因為蔡琰的第一次婚姻,而心存愧疚。
若是這第二次婚姻再將蔡琰推入火坑,那還有何顏面活在世上?
不答應,
只怕後果難測。
董拙為人,極其霸道。
與人相處,不是朋友,就是敵人。
以前董拙覺得他可以做朋友,所以在數日之內將他提拔到高位,封鄉候。
但若拒絕董拙好意,讓董拙認為他是敵人,那董拙下手可是絲毫不會留情的。
到時莫說蔡琰,連他都自身難保。
“唉,早知王允之事不好辦,已經做好了將琰兒送出城去,放手一搏的準備。
卻沒想到董拙反應竟是如此之快。
此時侯府只怕已經被董拙嚴密監視了,再想送琰兒出城,基本是不可能了。”
蔡邕念及此處,心中不由升起一絲悔意。
他生性重情重義,為報王允之恩,甘願冒著性命之危,為王允求情。
但卻不想讓王允之事,牽連到琰兒身上。
畢竟琰兒是他在這世上唯一的至親之人,沒有什麼是比琰兒更重要的。
“我答應!”
就在蔡邕左右為難的時候,一個清脆悅耳的聲音響起,蔡琰從側室中推門走出來。
家族已經到了生死關頭,蔡琰自然不放心讓蔡邕單獨會見李儒。
於是在蔡邕來見李儒的時候,她便悄然藏在側室內,偷聽二人在說什麼。
本以為會聽到兩人關於王允的爭論,卻沒想到最後事情的關鍵,竟然是落在了自己身上。
這一刻,其實蔡琰心裡其實是有點懵逼的。
因為她首次發現,原來自己的作用,竟是如此重要。
她竟然可以決定王允這位天下名士的生死?
這讓蔡琰莫名的感到有些興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