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禮搖搖頭:“天地廣闊,何必把眼光侷限於一隅之地呢?南詔之人不理解,就佈道大唐,大唐之人不解,就西去大秦。茫茫人海,豈無智者?”
拜月嘆息一聲,看著窗外天空的無限遠處,沉聲說道:“人活於世,為了一口飯吃蠅營狗苟,等吃飽了飯,就想著作威作福,欺壓那些吃不飽的人。普天之下莫不如此,大唐南詔又有何異?
我從小在人世間流浪,什麼人沒見過,什麼苦沒吃過?不似你蜀山劍仙,高來高去,不食人間煙火,裝出一身慈悲心腸。”
賀禮沉默了,雖然對方說的不對,但是論道不是辯駁,沒必要分對錯。
拜月因為年幼時所受的苦難,導致思想偏激。其執念之深,非語言能夠化解。
賀禮伸手一畫,陽神如鏡,顯現出畫面來,裡面是一個環環相套旋轉不休的青銅儀器。
“大地是圓形的猜測,中原典籍在幾百年前就有記載。
這是漢朝時期張衡的渾天儀,他說天地混元如雞子,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
已經準確地描述了天地的形狀。這渾天儀就是他構建的天體模型,這些軌道就是黃道赤道以及幾個重要星體的執行軌跡。”
拜月目瞪口呆:“此…此言當真?我看唐朝子民碌碌,與南詔無異,怎麼會……”
賀禮拍拍他的肩膀道:“中原屬於農耕文明,從上古時代就開始重視觀象授時,以確定農耕時間。
太史局、觀天台、欽天監,代代相傳,專心觀測天象。
中原南北跨度千里,自然能夠發現南北之地氣候不同,觀察天象也不一致。
從種種跡象之中不難推論出正確的天地觀。
尤其漢朝董仲舒之後,天象感應更是代表著帝王權力天授,觀天台更受重視,積累下來的觀測現象記載無數。
你是有智慧的人,從李逍遙騎鳳凰就能推測出大地是圓的。大唐的欽天監千百年的記載,你若不去看上一看,豈不可惜?”
拜月喃喃道:“原來中原之英雄,盡在廟堂之中,怪不得中土如此強大,大唐萬國來朝。”
“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拜月雙目煥發出異樣的神采:“大唐欽天監非等閒之地,不可擅入,道友可否助我?”
賀禮哈哈笑道:“我知道友求知若渴,必會欣然前往。
是以早就通知在長安的蜀山弟子李太白上奏唐皇:南詔有人傑,名曰石拜月,有經天緯地之才,願效彷達摩東渡前來中原論道。
大唐文武百官十分感興趣,此時估計已經擺好陣仗迎接你了。”
拜月激動道:“既然如此,不可輕身簡行,免得失了禮數。
我吩咐下去,擺好儀仗,再去長安。見識一下中土英雄!”
拜月風風火火的去了,忽然又轉身回來,向賀禮揖道:“多謝道友,待我盡學大唐之法,再與道友促膝長談!”
賀禮心中感嘆道:“沉靜時如巍峨神像,見知識如赤子頑童。
怪不得拜月能修得一身雄渾法力,他有一顆求知的赤子之心哪!”
------題外話------
前兩章上傳順序錯了,大家應該能看出來哈
喜歡諸天大使請大家收藏:()諸天大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