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幾天過去,這些宦官已經將陛下的吩咐辦了個七七八八,場地、人手都已經準備了不少,只等皇上查驗一番,作出定奪就可以啟用了。
就在製鹽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的推進過程中,吐蕃國的使者來訪。
這支使者團隊攜帶了吐蕃國的國書,想要和大唐建立友好往來。
這是李世民登基以來,首次有外國使團主動造訪。
吐蕃國雖然在人口、土地面積、國力等方面不如大唐,但其根基卻是比吐谷渾、薛延陀要強。
這樣的國家派來的使者團隊,牽扯到兩個國家高層的對話,大唐王朝君臣上下都是需要以禮相待的。
“這個吐蕃國,真會挑時間!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來,這不是存心跟朕過不去嗎?”
“這要耽誤了朕的發財大計,朕成為千古一帝又要往後推遲了……”
經過和朝中大臣的商討之後,大唐下令邊關派出了百人團隊保護吐蕃國使團的安全,並保證了沿途各地暢通無阻。
在準備迎接儀式的同時,李世民也下令對長安城的治安進行整頓警戒,確保吐蕃國使團造訪期間不出線任何差池。
……
一道道政令下去之後,整個長安城迅速動了起來。
沿街開始了治安和風氣的整治,長安城及宮中的守衛也開始加強。
很快,吐蕃國使團造訪大唐的事情,在長安城人盡皆知了。
閒暇之餘,長安城的百姓都在津津樂道的討論吐蕃造訪之事。
七天過去,吐蕃國的使團出現在了長安城。
在使團到來的當天,李世民專門接待了吐蕃使臣。
一番客套之後,吐蕃使團呈上了吐蕃國國王的國書。
國書很簡單,先生對吐蕃國謙虛了一番,接著對大唐進行各種吹捧,最後表達了一下兩國用不動干戈的願景。
“我大唐乃禮儀之邦,兩國友好往來,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大唐願意和吐蕃國交好。”
李世民也講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至於兩國能不能真的友好相處,最後還是要從兩國的實際利益出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通客套之後,吐蕃國來使講出了此次來犯的目的。
“此次造訪貴國,我國國王松贊干布讓臣帶了兩個問題前來。”
“這兩個問題在我吐蕃國無人能解,因此他命我來到大唐尋求幫助,大唐人才濟濟,想必定能幫我吐蕃尋找到答案。”
在場群臣都眼神交流,暗自腹誹。
想試探我大唐國力就直說,鬼扯些什麼爛藉口呢。
不過,對於這種隱晦交鋒,大唐是一定要接的,這也是吐蕃國前期吹捧大唐的目的,都說了人才濟濟,要是不接的話,如何彰顯大唐高人一等的地位。
不僅要接,還要接的乾脆,答得漂亮。
一旦大唐君臣無法回答,那不僅有損大唐顏面,在以後兩國的利益談判中,也難以佔據主動。
李世民目心思活絡,笑著開口說道:“將第一題呈上來吧,就讓朕和這般大臣一起為你解惑。”
隨行的吐蕃使者,呈上一個直徑大約一尺的圓球。
“此球叫曲徑球,它的表面兩側各有一個孔洞,內部蜿蜒曲折,細分出幾十條路,卻沒有一條直路。”
“這幾十條路線當中,只有一條能夠連通曲徑球表面的兩個孔洞。”
“問題是如何在不破壞曲徑球的情況下,用一根細線穿過兩側的孔洞。”
“這個問題我吐蕃國上下束手無策,但相信難不倒智慧的大唐人民。”
喜歡大唐:李世民找我當大官請大家收藏:()大唐:李世民找我當大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