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調動大規模的人力物力,除了集權,你還有什麼辦法?
人都是自私的。
誰都想自己的生活資料佔有更多。
於是帝辛死在了集權的路上,最後被一群不願意被集權的部落主車翻。
而宗周出現之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周朝沒有商朝那種力量能鎮得住地方,再加上姬發太早去世。
周武王走了,留下了一個年輕不能服眾的兒子,以及一票戰功赫赫的姬姓兄弟。
於是,又到了最討喜的天降猛男劇情。
周公旦很清楚,現在不是集權的時候,畢竟他們一起幹翻帝辛就是因為帝辛要集權。
但現在帝辛沒了,周武王也是一個想要集權的人,畢竟他的威望是有的。
而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
要知道帝辛之所以被車翻,就是他動了地方方國的蛋糕,這才被擁有商帝國三分之二力量的諸侯聯盟,一起幹翻的。
饒是這樣,帝辛最後還能湊出數萬奴隸與之對抗。
哪怕是帝辛末期,商國的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而周國畢竟是西岐小氏國,想要全面接盤商帝國的地盤,基本上很難。
於是,武王時期,他大肆分封諸侯,就連帝辛的兒子武庚都沒有斬殺,而是留著冊封了,希望安撫商人的力量,防止其他部落突然又打著恢復商國的旗號幹翻他。
由此可見,周武王想要集權卻求而不得的無奈。
之後他開始冊封自家的子弟在中原要地,看似監督商人,但實際上是在排擠周遭的方國部落。
中原可是好地方,就這麼給自家佔了?
地方諸侯肯定不爽,但武王不得不這麼做,因為他是小邦臨大國。
但為了避免重蹈商國的覆轍,被人看出他是在集權,於是他還是用分封的手段,將親戚分封出去,來加大周人的實際控制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之後他將一些可能反對,或者不服他的諸侯往邊區安放,再把商人的人口丟給他們充作補償。
這是變相的削弱商人殘餘勢力和安撫諸侯,也排除了不安穩的因素,更是給自家的族人騰空間。
但這個時候商人的力量依舊強大。
武王死後,周公旦輔政,被分配去監督武庚的管叔、霍叔、蔡叔被武庚拱火造反。
史稱三監之亂。
沒有儒家描述的那麼正義,仔細想想,也純粹是為了權利的爭奪。
因為周公旦親踐天子之位,攝政。
在地方有權有兵的同輩兄弟看來,周公旦這是要篡位,那他能篡位,我們難道不行?
而背後還有武庚意圖光復商國,幾家一商量,或許來一個東西兩分天下也說不定。
當然也可能是武庚有意利用三監去衝鋒陷陣,而他趁機收攏殷商遺民,重新壯大力量。
不管哪一點,這背後都透露了世家控制權力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衍生的黨爭帶來的危害。
是會波及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