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桂花糕咯!”
有小攤主人喊了一聲。
八月桂花開了。
桂花糕這類的蒸小吃也開始在街巷蔓延開來。
自打應昭將鐵鍋弄出來之後,就算蜀中世家在不情願,但為了能吃到好東西,滋味也更豐富的情況之下,蜀州的鐵鍋普及之快,遠超別人的想象。
而且應昭入蜀之後,加大了對蜀州本地的礦場開發力度,現在鐵具的產量飆升很快,加上他從長安帶來的兵器也還有,能支撐消耗用度,這些鐵具除了變成農具,就是變成鐵鍋,開始在民間發展壯大。
並且應昭是不禁鐵匠鋪的。
只是要求所有鐵匠必須登記執業證,也就是所謂的工匠等級制度。
當然,登記到某一些等級以上,就能拿到朝廷的補貼了。
他們隸屬工部下轄的工匠寺管轄。
工匠寺制定的工匠等級如下:匠徒、匠工、大匠、國匠四個等十二級。
也就是三等匠徒、二等匠徒、一等匠徒,匠工、大匠、國匠諸如此等演算法。
並且到了大匠級別是有品級的。
三等大匠正八品、二等大匠正七品、一等大匠正六品。
三等國匠正五品、二等國匠正四品、一等國匠正三品。
當然到了國匠這個等級之後,如果還有傑出貢獻,會賜予爵位。
承禪朝對爵位進行重新規制:將五等爵進行了分化。
正一品國公、郡公、縣公,從一品鄉公、國侯、縣侯,正二品鄉侯、亭侯、國伯,從二品郡伯、縣伯、鄉伯,正三品縣子、鄉子,從三品縣男、鄉男。
爵位之間只存在待遇和榮譽的差距,雖然品級一樣,但稱號不一樣,鄙視鏈就有了。
總之在應昭治下的匠人行業,得到了社會地位的提升,由此引發了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往鐵匠鋪乃至木匠鋪學手藝的想法。
不過應昭肯定不會忽視這群人,而是下令進行職業化考核。
畢竟技術工人他需要,但如果只是送往鐵匠鋪學手藝還不夠,許多老鐵匠打製兵器全靠經驗,在傳承這一塊還進行傳統和保守的學徒制度。
也不是說不好,畢竟學徒需要經驗,鐵匠鋪管飯對很多貧苦家庭而言是福音。
但應昭需要的是未來能獨當一面,然後能發揮發明能力的匠人。
想想歷朝歷代,有名氣的匠人才多少?而他們往往都是讀書人轉行或者自小就讀過書的人去幹的,真正不讀書的又有幾個?
因此,禁止匠人僱傭十歲以下的童工頒佈了。
同時也對報考匠人登記的年歲做了限制,並且想要評核往上走,還有識字和加減乘除的要求。
不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至少智力不能丟。
於是宣撫使這邊的掃盲任務就重了幾分。
以前無人問津的夜課,現在天天有人來。
畢竟燈油又不是自家的,而是官家出的,那在家裡倒頭也就是睡覺,要不就生娃,年輕一點的可能還沒娶老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