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賈思勰從交趾來了信。”
應昭剛剛處理完爾朱榮的事情,立刻就被打斷了。
聽到是賈思勰來信,應昭忍不住挑了挑眉頭:“這傢伙整三年沒有給東宮來過一封信了吧?怎麼突然投來信呢?”
賈思勰,就是歷史上那個賈思勰。
《齊民要術》的編纂者。
昔年應昭受封為太子,正式被應玄當做工具人時,這個傢伙被人彈劾,在高陽擔任郡守期間,每天都在種田,就是不幹政務,全部被手下代勞。
不過他也幹了幾件正事,就是將高陽郡內全部的河流疏通了一遍,但也因此幹掉了本地世家在河漫灘等地方圈佔的良田,因而被找到機會彈劾。
朝廷那群官員完全就是世家的刀子。
賈思勰乾的不錯,雖然政務上沒怎麼署理,但是高陽郡臨淄一帶)一年的糧產冠絕青州,甚至還一度超越了徐州所在的兩淮流域。
高陽郡那三年豐收之足,就連當地乞討的流民都能吃到賈思勰種出來的官田糧。
不過也一度導致當地的世家糧商受損嚴重。
因為官田糧不僅不賣給世家的酒麴作坊,還是賣給不少流民的。
在世家看來,釀酒賺錢才是真,結果你全部拿去喂死狗?
什麼意思?瞧不起我們嗎?
然後賈思勰被罷免。
應昭看到了,也沒阻攔,而是安排了東宮的門客走了一趟,將他請進長安。
至於理由,給錢做農業研究。
這位可是農學大牛,一部《齊民要術》影響了黃河以北不知道多少個千年。
請進來之後,應昭就頭疼了。
因為這個傢伙在農學上魔怔了。
以前考評的時候,對賈思勰的多是溢美之辭,更多的還是誇讚他很懂跟上級搞好關係。
但見面了才發現,自開啟始認真思考種田之後,他就懶得管什麼人際關係了。
應昭錢給了,還得捱罵。
有些時候為了開闢工廠,挪用了東宮的良田,他還會毫不客氣的跑進來罵你。
“君不知農桑乃國本?為何要為工造賤業讓路?”
反正就是很不給面子!
於是,應昭在北伐結束之後,將他丟去了交趾。
那裡有自己的人和熱帶氣候,足夠他在那裡忙了。
結果這個傢伙也實誠,每年彙報自己不寫,口述手下代筆,不過總是誇交趾就是一塊被浪費的絕佳土地。
三年了,倒是沒想到這傢伙自己會親自來信,倒是令他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