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湯國的九品中正制將察舉和納言變成世家的玩物,他們給自己的晚輩和想要提拔的人,使用了察舉跟納言的政策,並且取消了察舉連坐的影響。
是的,你沒有看錯。
地方官員推舉出來的官員,一旦這個官員犯罪,是需要進行連坐的。
這項制度始於秦漢,在漢代尤為盛行。
比如漢文帝劉恆的寵臣鄧通,他推舉了兩人,第一個出事,按律鄧通應該要連坐,但是漢文帝賣臉保下來了。
第二個後來也出事了,剛開始漢文帝要保,可惜鄧通自己做大死,弄得漢文帝最終選擇放棄,於是鄧通遭到連坐受罰。
而察舉制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對貴族階層以外的地方人才提供的升遷通道。
並且察舉之後入朝也不是馬上為官,而是要進行一場考試,也就所謂的問策,策論。
算是最早的科舉雛形之一。
科舉的發展也只是補充人才的多種方案之一,但應昭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因為除了科舉,他沒有辦法進行思想上的凌駕和部分改造。
當然科舉肯定不止策論一項,還有許多諸如明經、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進士也是一科。
一直髮展到了宋朝,確定了進士為主科,徹底將其餘科目變成副科或者乾脆取消,漸漸就變成了後世常看到的科目。
好處自然是能儘可能的選拔出一批有智商的讀書人,讓他們內卷,困死在科舉之中,不至於他們胡亂想歪,然後在民間造反。
雖然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讀書人在王朝末世的時候,你總能看到一群讀書人輔佐君王爭奪正統的劇集。
君王需要統治的地方,也需要這樣的讀書人。
雖然有些絲毫沒有德行,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本事。
因為能考中的,基本上都沒有傻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明清兩朝暫且不論,但唐宋兩朝的科舉舉子,還是給王朝初期帶來了很高的社會活力。
而徵辟制度。
這個在湯國玩的更坑。
為了保證世家們的世卿世祿,文宗初年,徵辟制度被改成了需要連坐的制度。
他們以“名與器不可假人”為引,以防止地方官員胡亂鬻官賣爵為藉口,對徵辟的幕府進行改革。
沒錯,幕府一詞,就是出自中國的,指將帥辦公之所。
日本的幕府,也是徵夷大將軍的幕府。
一樣都是屬於將軍辦公的地方。
而徵辟制度,確實多在地方主官和將帥之間運轉。
通常找一群自己用的慣的人,或者到一個地方治理的時候,你徵辟一些本地德高望重的傢伙幫你治理地方,梳理本地關係網。
但文宗初年,徵辟制度的幕府,各級制度全部完善。
比如車騎將軍幕府,正二品家族武將擔任,名下幕府配備長史、典章、參贊、郎中四個佐官,這四個佐官全部由朝廷指派。
然後下邊的輔佐者,則由文書、判書、文員、差役配合。
並且這些人沒有品級,也就是所謂的吏員。
吏員用度由佐官們出錢,車騎將軍並無資格調整吏員。
等於,車騎將軍這個職位算是廢掉了,而且就算你在軍中威勢很大,能壓著朝廷世家給你安排的四個佐官,但你安排的人是吏員,等於合同工,隨時可以被開除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