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謬讚了。區區只是制定計劃,更多的還是仰賴群功。”
劉韜的話,就很有水平了。
制定計劃的是他,那怎麼也逃不了深謀遠慮,但是仰賴群功……群功字面理解,就是群眾功勞。
這個就能說的很多了。
不過也是,能當上相國的,也沒幾個是蠢蛋。
除非你靠武力上位。
“有功就得賞。”應昭讚道:“現在朕也考慮到了世家獨佔朝堂,卻絲毫不作為的事情。近來朕在行在頒佈了《暫行選官令》,明確了只要自認有才之人,就能報名參加吏員考試,從吏員做起。未來所有高品級的官,都必須擁有一定的地方資歷年限。儘可能做到選官的透明和公正。有能者,絕對不會放在地裡不用。”
“陛下英明!”
現場所有人都驚喜的說。
應昭如果真的能打破選官,那對於整個國家的未來都是好處。
至於科舉制度,應昭打算綜合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製度,將科舉魔改成為學歷制度。
學歷嘛,說到應昭自己也頭疼。
畢竟找工作那一會兒,他一個二本學校出來的傢伙,去競爭一個工作崗位,對手不是海歸就是九八五,二一一。
但為了配合基礎教育的推廣,科舉出來的只是敲門磚,擁有了學歷還要界定年限才能去報名參加考試。
考試內容除了硬性要求的《大同書》之外,剩下的就是基礎常識了嘛。
這樣出來的學生,肯定是優先成為吏員去地方卷。
卷著卷著,自然會有人離開,篩選下來的人,再怎麼混蛋,也比靠十年寒窗苦讀,一朝登頂的讀書人靠譜多了。
讀書只為了明智、明知和明志。
明智,開智的意思。
明知,知識,掌握能力。
明志,自然是志向,道德規約。
關係就是這麼個關係。
不想要養出來的官員千里當官只為財,只要夠卷,自然會有人放棄當官出去外邊闖蕩。
畢竟,古代當官也不見得是好買賣,一旦被分派到蠻荒之地,你去那裡當官,很可能還沒到位,人就病死了。
所以科舉,將成為學歷提升的辦法。
國考才是攔路虎。
總之為了儘可能獲得足夠的打工人,應昭還是會給足薪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