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湯正音》,就是官話。
中國的漢語發音大概可以化為三個古音,分別是周秦漢三代的上古音,之後融入了五胡語言等形成的唐宋中古音,最後就是明清時代的近古音。
當然以上除了清代之外,大體上的語音都是遵循一條準則,那就是“雅言”作為標準語。
民間的老師教授時,都會教你用雅言讀書,也就是“讀書音”的由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地域那麼的多,方言那麼的多,上層官員之間大多都是可以交流的原因。
然而雅言的發音……應昭聽得直撓頭。
於是在東宮的時候,就啟動了《切韻》書的編撰,最終遭到了世家的反對進而無疾而終。
於是一怒之下,應昭直接將拉丁字母拉出,啟動了《拼音》的編撰。
入蜀之後他也沒閒著,而是讓翰林院的文人招來戲子,拿捏各個地方唱腔在《拼音》的基礎上編撰了《大湯正音》。
這是以河洛話為核心,利用拉丁字母進行拼讀,再讓戲子按照各地方的腔調進行最佳化。
最終確定,聲母16個,韻母75個,聲調8個。
這一個體量,比普通話還恐怖。
但好處就是《大湯正音》的存在,將取代各個地方的讀書音,成為湯國的普通話。
應昭笑著拿過《大湯正音》起來走走,翻看一二。
“o”應昭微笑道,“河洛。”
“陛下正音訓詁,此舉一出,必將功蓋千古。”曾壽激動的說。
書同文,車同軌已經完成了,唯獨這個音同讀是個硬傷。
如今應昭對讀書音下手,不管結果如何,他們這一批配合寫書的人,都將名垂青史。
“整挺好。”應昭看完之後滿意的點頭說,“在書上留告後人,百年一訓,畢竟我等言語較之上古亦有區別,若是後世別處地方當了帝皇,傳播了家鄉之言,不斷匯總,聲調總是會變化。總不能死守之,進而故步自封而不知進取。”
“明白。”
“不過還有一點嚴令,那就是不可以拼音取代漢字。勒令後世萬方,拼音只是彥文,粗鄙之言,只准正音之用,不得替代漢字書寫。如有後世之人言亡漢字而用拼音者,便是意圖亡我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應昭難得的嚴肅,曾壽立刻正色,一旦牽扯上天下這個概念,就是很涉及法統的東西。
“臣明白。”
“陛下,蕭衍、蘭欽帶到。”
應昭一聽到來人,就說道:“讓他們進來吧。”
“那臣告退。”曾壽拱手離開。
應昭落座,蕭衍走了進來。
大鬍子一看,讓應昭都以為他是個中年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