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還飽含熱情的應昭覺得,他還是可以像洪武大帝看齊的。
至於以後,以後再說吧。
其他的諸如兵部,只負責地方軍器將作,還有屯田事宜。
此外的工部自然是負責天下道路、水利等基建,以後不插手兵部的將作,兵部成了後勤部門。
接著是農部,由大農寺升格上來,廢除跟財稅相關的衙門,以後只負責勸課農桑,觀察節氣,研發種子,改進農具等等。
說到廢除財稅相關的部門,戶部也被廢了,往後戶部只負責人口政務相關的內容,對於收稅的義務無了。
收稅改為稅部負責,皇帝直轄。應昭給自己加了一個稅部尚書的官職,擺明了態度,想要逃稅先過老子的刀子再說。
而受到了稅應該倉儲和度支,這個就是倉部的官職,不過倉部基本上沒有作用,因為暫時還是應昭一個人說的算。
醫部就是公共衛生部門,下設太醫寺、衛生寺等衙門,專門負責疾病、瘟疫、培養醫生等任務。
經過一番調整之後,除了太常寺還在主管國家的祭祀之外,基本上剩下的全被應昭進行了內外廷的區分。
宮內有六監:司禮監負責皇室祭祀、督管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內官監負責內官人事任免)、御用監負責皇帝的車馬、冠冕、袍服、靴襪等)、尚膳監掌管皇帝和內廷一切官員飯食)、神宮監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並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事物)、清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也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內宮六監,各監分設太監、太令。
內官升任為太監,宮女升任為太令。
也就是說,應昭並不打算在內廷裡頭分內官和宮女之間的區分,憑本事晉級。
並且對內宮的人員進行調整,儘可能不收太監入宮,就算收也得是某些不成長大的戰敵之後,經過培養和洗腦再用。
其實應昭也考慮過廢了太監,但第一個反對的反而是陶太監這個老人,應昭權衡之後,還是選擇了保留,但儘可能不要用漢家孩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養不起送入宮內當太監,這是一個悲劇。
本不該出現。
不過陶太監被應昭安排為司禮監太監,但陶太監拒絕了,他說想要留在皇帝身邊掃灑清道,司禮監跟禮部幹一樣的活,一看就沒有前途。
應昭也是被逗笑了,最終改為神宮監太監。
這麼一來,陶太監出門,就有人稱呼為陶神宮了。
但這也奠定了湯國一朝,太監以神宮監為最的基礎。
處理完了基本的框架,剩下的就是一些制衡手段了。
大理寺改為十一部之外的衙門,負責立法。
刑部只有執法權,沒有立法權。
同時設有都察院,都察院升遷任免由皇帝直接管理,並且除了皇帝,吏部無權調動都察院官職,都察院官員升遷只能在都察院內部升遷,職務為監督、彈劾,沒有風聞奏事的權利,彈劾之前必須要有證據。
都察院設有正三品左右都御史,正四品副都御史若干負責對接各州法務,在朝堂,掌管諸如經歷司等官職),從四品僉都御史負責各州暗探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