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想要推動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對外擴張,農業只是基礎,工業和商業會相輔相成,不斷造就新的市場需要。
但是內需終究有限的情況下,絲綢之路,就是擴張的途徑。
走出去的同時,也能將華夏文明傳播出去。
說白了,經濟基礎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道路。
所以蜀州就是拿來練手之作,人口和氛圍,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
並且這裡頭的世家……
不是應昭瞧不起誰,除了一個法匡,真的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畢竟蜀州從來都是關隴世家的後花園。
就跟加拿大之於美帝一樣。
不用花錢,就有五萬美軍自費在加拿大駐軍,替他們禦敵。
完全省下了一大筆軍事花費不說,導彈飛機等等工業化裝備都是老美帶進來的。
還能從老美的大兵中賺到不少外匯。
當初那個跟美帝簽約的統領,簡直經濟鬼才了屬於是。
所以蜀州的情況也差不多,這裡沒多少兵馬,郡尉絕大部分是蜀州的世家,但是縣尉超過半數來自關隴世家集團。
至於蜀州的郡兵戰鬥力……
給應昭的感覺就是,連被吐谷渾打到南逃,只配用青銅兵器和骨質箭矢的羌人都打不過。
面對自己身經百戰的軍隊,還是趁早洗洗睡吧。
“行了。”應昭揮了揮手,打斷了準備繼續勸諫的陶明,“蜀州就是用來練手的,任何東西都是需要實踐的。我不做,你怎麼知道不行呢?橫豎就是一個蜀州,若是有問題,那就轉為耕戰體系,只要糧食足夠,兵強馬壯,爆兵東出就是了。”
陶明默然,也知道應昭的決心,一般人沒辦法阻擋。
甚至現在的世家集團,壓根不可能說上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他只是幫蜀中世家問個心意,不過不是父親的舊時好友法匡,而是蜀中馬家人。
也就是馬良的後裔。
陶明之所以幫忙是因為馬良祖籍承天郡宜城縣,算半個同鄉。
陶家祖先,是隨著太祖南征北戰的宜城人,後來封了個世襲罔替的伯爵回了老家種地。
文宗皇帝在世時,應昭的父親應玄選妃,文宗皇帝憂慮關東勢力,也不爽關隴勢力,最終挑來挑去,挑中了應昭外公,最後一任宜城伯陶壎的女兒,也就是應昭的母親皇后陶苒。
一來宜城伯是勳貴,常常受命去給應氏在襄陽的祖墳祭祀。
一百多年來,一直如此。
二來則是皇后的表哥元德先生,在沒有改化名的時候,曾經是西南大都督,負責寧州、湘州、廣州三州邊軍的統帥,控制兵力高達二十萬之巨。
不過元德先生的戰鬥力堪憂……文章倒是寫得極好。
因此他統帥西南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開發當地,基本上不怎麼打仗。
好在應玄那個時候也是蠻有雄心的傢伙,對於這個聯姻並不反對,相反還在初時同應昭母親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