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昭聽不到。
他已經到了散關前見到了陶明。
“陛下。”陶明拱了拱手。
應昭笑了笑,一路風塵僕僕的他,絲毫不見多少疲倦:“不是說了不用迎接嗎?”
陶明來了十里亭,帶著散關附近的官員等著皇帝。
“我是可以不來,但他們豈敢不來。”
陶明搖了搖頭,他自三年前就在東宮避難,早就習慣了應昭的處事方式。
自然知道應昭並不喜歡繁文縟節,能免則免,實際幹事才是他想要看到的。
但,散關附近的官員卻不能這樣,他們還想要在應昭面前露臉,儘早融入應昭的集團之中。
所以陶明就算不來,也被這群人吵得不得不來。
應昭笑了笑,看了一下幾個官說:“有接風宴的話,今夜都一起來吧。”
“謝陛下!”
眾官們狂喜,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混臉熟了。
應昭頷首,接著騎馬入關。
散關,也叫大散關。
歷朝歷代,但凡想要從雍州入蜀,就一定得走這裡,因此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山勢也險峻,未來此地也是他和世家爭奪的重心。
進了散關的軍營,陶明居於下,看著應昭坐上首位後道:“長安如何了?”
“已經撤出來了,元德先生也離開了。”
“舅父……入蜀了?”陶明愣了一下。
應昭說:“不能不入蜀啊!他留在關中,反而更危險,後續就會抵達。”
陶明點了點頭,轉移了話題:“我聽說劉信和妻弟費侃勸降了法匡。”
“是,不過有什麼問題嗎?”
應昭對於陶明突然提法匡的事情,覺得有點意外。
一般情況下,陶明很少插嘴東宮的事情,畢竟當初被自己牽連拖累,陶家基本上是損失的差不多了。
現在的陶明更注重的還是明哲保身跟立功叢勳,事實上只要他保持這樣的速度,到了下一代,陶家也就能恢復往日的榮光。
所以當一個孤臣,反而能讓應昭歉疚更多,資源也會更多的傾斜自己的表兄弟。
“法匡的投降讓我很奇怪,我小時候聽父親說,法匡是個有心思的人,他們一起在太學的時候,他給人的感覺是極度遵守律法教條的。湯律有言:守土有責。他若是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選擇投降呢?”
陶明這話,讓應昭思索了幾分:“這件事情,回頭見到了法匡就知道了。至於入蜀,梓潼都下了,前頭也沒什麼可以阻擋我們了。”
“這……也是。”陶明想了想,也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了。
就演算法匡有心算計又如何?應昭的大軍已經加速南下,未來十幾萬人進來,沒了劍門關和梓潼郡,註定沒人是應昭的對手。
成都,已經在招手了。
“對了,分田均地的事情你考慮好了嗎?”
陶明又問。
應昭抬起了頭看向陶明:“你想要勸我不那麼做?”
“你這麼做,很可能會招致蜀中世家強烈反彈。現在的他,只怕更多還是選擇觀望。”
陶明擔心應昭會粗暴的分田地。
因為這麼做的後果,自然不言而喻。
“我有錢買,他們願意賣嗎?”應昭呵呵一聲,“就好像我曾經跟元宏提了這麼一嘴,反倒成了我在菜市口受辱的罪行之一。老實說,我對世家不報什麼希望,能聽話就留著,不聽話就殺,就這麼簡單。”
“咱們的吏員不夠。”陶明沒有硬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