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3月11日,德國《格呂恩郵報》。
“偉大的元首,我們非凡的領袖。今天奧地利與德意志合併,當元首的車隊駛入奧地利維也納時,維也納市民向元首歡呼,少女向元首投擲鮮花。車隊滿載著和平的鮮花,讓我們祝賀這一偉大時刻,在偉大元首的統治之下,日耳曼民族終將會團結在一起……”
……
1938年11月2日,德國納粹黨黨報《人民觀察者》。
“猶太人,寄生在歐洲各民族上的寄生蟲!它們不事生產,以欺騙和詭詐謀取財富,它們從一個國家流浪到另一個國家,當國家和平的時候,它們便貪婪的收斂財富;當國家陷入戰火的時候,它們便躲的遠遠的,甚至接機大發橫財。沒有國家的概念,不願為國家效力,這是一群蛀蟲,一群汙染歐洲的毒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1938年11月10日,德國《柏林晨郵報》。
“昨天的水晶之夜之後,根據元首的命令,大量的猶太人被捕,並送往達豪、布痕瓦爾德、薩克森豪森的集中營。據悉,約有超過3萬猶太人將會在集中營裡被政府嚴格整頓,以去除他們身上的劣習……”
……
1939年3月,英國《泰晤士報》。
“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哪裡?此刻,德國幾乎兵不血刃就將自己的國土擴大了近一倍,《凡爾賽協議》形同空設,簡直讓人懷疑究竟誰才是當初戰爭的勝利者。張伯倫首相曾經在慕尼黑協議之後說過,‘他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但和平究竟何在?這讓人懷疑……”
……
1939年8月23日,德國《漢堡早郵報》。
“蘇聯與德意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偉大的勝利,德意志已經不用再擔心當初的兩線作戰了,當初的恥辱將能夠得到洗刷,元首萬歲!”
……
戰敗的恥辱,被自己人捅刀子的不甘,對於猶太人的仇恨,《凡爾賽條約》的沉重束縛,對於德意志復興的強烈渴望……這種種的一切都匯聚在了一個人的身上。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不是每個人都渴望戰爭,但當一切的壓力都壓的難以喘息時,人民更願意去反抗。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向德國宣佈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隨後,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但是戰事遠遠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出乎意料的順利。
依靠新銳的閃擊戰和步坦協同作戰,幾月後德國對法宣戰,透過強行佔領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輕鬆繞過法國人花費了無數人力財力修建的“馬其頓防線”。
然後,一記猛烈的右勾拳揍向措不及防的法國……
“轟!”
僅僅六週、僅僅一記犀利的右勾拳。
當年在一戰當中,德國先輩們用了三年都沒能打下、看似不可戰勝的法國便被納粹德國打的轟然倒下,這一戰之後,德意志幾乎是佔據了半個歐洲。
一時間,歐陸為之震動,世界為之震動,新的拿破崙彷彿誕生了。
……
1939年12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前往義大利的途中順道去了一趟林茨,這裡是他的故鄉,是他夢想的起點。
在他下榻的維辛格爾酒店當中,此刻就如同蜂巢一般。有三五成群,站在一起熱議國事的將帥,有在報紙插圖上出現的各部部長,還有納粹黨內的高層領導和一些身著制服的高階軍官。許多忙碌的副官在大廳內各方奔走,閃亮的肩章清晰可辨。
那眾多的政要環繞著他,但希特勒卻只感到莫名的煩躁。
這些諂媚的將官政要們令他感到厭倦,此刻的他已然君臨整個歐洲,在其他地方,他可以是“非凡的領袖”、“偉大的元首”,但在自己的家鄉當中,他卻只想安安靜靜的享受著昔日的寧靜。
然而這一切都根本不可能,他不可能被允許單獨相處,因為太過不安全了。除了必要場所之外,他的行動範圍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以防止可能的刺殺行為。
莫名的,彷彿觸景生情,他的腦海當中浮現出了一個身影……
“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那是他對於庫比席克的外號,因為他早逝的哥哥同樣叫古斯塔夫。
那個昔年的好友,善於音樂、立志要做音樂家的好友,他於阿道夫看來便如兄弟一般,在阿道夫想來,此刻的他大概已經成為了一個大音樂團的指揮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