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說,楚蕭這次心裡是一點的底氣都沒有。
畢竟,上次的會試讓他完全認識到了古代科考的恐怖內容。
可等他這次看清楚殿試的內容後,卻懵住了。
殿試的考題不是八股取士!
想到這裡他急忙仔細看去,同時也明白了殿試的考題都是皇帝和內閣大臣們一起提出的考題,都是當今大明正面臨的問題。
殿試考題只有一個。
阿魯臺部在大明東北方向大肆囤兵,來年大有攻破長城的意圖。
如今大明國庫錢糧短缺,是否該北征阿魯臺部。
反覆把這道考題看了幾遍,又在腦子裡琢磨了一會楚蕭便清楚了其中的利弊關係。
現在的皇帝最不想聽到的,就是他實行遷都後的罵聲。
相對的,也不想聽到北伐有錯,大明該休養生息與民更始的話。
其中的原因,歸根結底並不在於永樂這一朝的皇帝好戰,而在於朱棣是以一個一國之君的身份在俯瞰整個大明。
百姓能看到的,是自己吃不飽飯。
文臣能看到的,是江南之地卻已赤地千里。
武將能看到的,是兩次北伐後邊疆流血犧牲的亡魂。
但只有他這個皇帝能看到,如今的大明所需要的是一個能打仗的皇帝。
南方百姓只是吃不飽飯,但邊關的子民卻已經快連命都沒了。
北元分裂後的蒙古各部如今在邊關虎視眈眈,遼東地區的遊牧民族也在意圖騷擾大明邊境。
再不打,就會越發助長蒙古各部的氣焰。
到時候,只會讓他們以為大明是一個不敢流血犧牲的國度。
等到蒙古各部聯合起來,那時對大明展開的戰爭將是現在的十幾倍之大。
若遼東地區的遊牧民族也借題發揮,到時再想開戰就什麼都晚了。
邊關的百姓也是大明子民。
他作為一個皇帝目光不能只盯著南方,還有北方。
他永樂這一朝的大明,不是隻有半壁江山。
遺憾的就是,如今的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是目光短淺之輩,這是他作為一朝天子的無奈。
理清了思路後,楚蕭知道他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了。
只需要委婉的支援皇帝北征阿魯臺部,但其中還要有很多方式方法。
等等...
剛要落筆,楚蕭忽然有種如芒在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