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什麼都成,來來來,到屋裡說。”魏慶才很快招呼著到了院裡。
院子裡攤了不少麥子,這才終於讓鄭曉想起了,這會才麥收不久。
“就在院裡說吧,樹底下涼快。”鄭曉說道。
“哪說都一樣,那就在院裡說吧。”
到屋裡搬了幾個凳子,幾人就在院裡蔭涼下坐好了。
“情況您現在應該知道了,現在我打算跟村裡合作一下,以後的生產都要按我們公司的標準,我們公司可以提價收購。當然,前提是都要達到標準,說好了,不達標的我們是不會收的。”
“那這沒問題,只要價格能提上去,別的你不用操心。”魏慶才連連答應道。
“不過有一點,你說的這些不一定大家都樂意,那我可不能讓人家一定怎麼樣。”
“這我知道,都憑自願。”鄭曉點點頭,“那這什麼時候能定下來?”
“我得跟村裡人都說一聲,等會就去喊喇叭,你要不等等?”
“那好。”鄭曉點點頭。
村裡的大喇叭就在村委會院裡,離魏慶才家不遠,幾步路過去,沒一會喇叭就響了起來。
過了不久,陸續的有村民過來了,等人到的差不多了,魏慶才就把大概情況說了一下,又讓鄭曉說了一遍重點。
鄭曉的意思也簡單,跟之前想的又不一樣,他現在想讓村裡的家家戶戶都成他的代工廠的一部分,不過要改變現在的模式,把一個古箏的生產過程分成幾部分來做,以此來讓產品質量均勻下來。說白了,還是工廠流水線那種,只不過人家那是一個個車間,這邊是以家庭作坊為單位。
當然,樂器的流水線跟工業品不是一回事,這種更依賴手工經驗的產品,不可能分的太細,總共能分三五個部分也就不錯了。
鄭曉沒說,甚至也沒認真想的是,這樣的好處不止能提高多少效率,或者別的,還有對生產過程的掌控。當每家都只做一部分,那麼就自然成了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更容易分配各種資源,也更穩定。
等鄭曉說了自己的提議,不少人有異議,總覺得這樣不怎麼靠譜,有的說了幾句怪話就乾脆走了。
鄭曉也不管他們,只要有一部分願意那就是成功。
結果不出意料,大部分人都是看熱鬧的,只有八九戶有意向。畢竟這段正是忙的時候,這樣亂改,損失的錢算誰的?直到鄭曉答應如果賺的少了他就自己補上損失,他們這才答應下來。
接著,鄭曉又把細節跟大家說了一遍,這才讓大家各自散去了。
喜歡回憶1980請大家收藏:()回憶198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