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終於安裝好了,當冷風驅散宿舍的炎熱,撲面而來的愜意,幾乎讓鄭曉有種不真實感。這就像習慣了吃糠咽菜,現在突然大魚大肉,沒有吃噎著就不錯了。
別的宿舍空調都是晚上睡覺前開兩三個小時,而鄭曉他們宿舍因為有唐傑這個土豪在,基本都是整晚的開著。只這一點,唐傑就立刻又收穫了宿舍成員的不少好評價,至於之前的各種吐槽,自然都是流言。
鄭曉的心情不錯,不止是晚上再不會被熱醒了,也因為公司那邊接連的好訊息。
第一批產品,一百架古箏已經出廠,基本算得上大獲成功。從良品率到生產效率,都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這也算得益於幾位師傅豐富的經驗。
剛生產出來,繪畫跟雕刻也很快完成,接著就跟從別的廠子來的產品混雜到一塊賣了出去。
從質量上看,兩邊的並沒有多少區別,可,利潤卻差了太多。從別的廠子來的產品,鄭曉能拿到的利潤只有一架不到一百塊,可自家生產的,一架利潤兩百多!
差的太多,以至於鄭曉都在想怎麼繼續擴大生產了。
“魏師傅,你們那還用古箏師傅嗎?你們要是再喊幾個過來,一位獎一千,怎麼樣?”看著師傅們工作,鄭曉在旁邊說道。
“有倒是有,不好找啊。”魏師傅撓了撓頭,說道:“俺們那好幾個村子都是做古箏的,可他們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幾個家裡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自己撐不起來一個作坊,只能去別人家打工。可人家都是一家一戶的作坊,要是來這,家裡的咋弄?”
他們家鄉有大量桐樹,這正好是很多樂器的原料,所以以前有不少樂器廠在那邊開分廠。結果很自然的,造樂器的手藝也在當地傳播開了,樂器產業發展的很快,很多都是整村整村的一塊做。
甚至現在已經形成了產業分工,有的村專門做琴絃,有的專門做箏碼,而且這個產業鏈還在快速成熟起來。
但正是因為發展的快,當地也缺熟練工人,工資本來就不低,輕易不會來外地的。
“那你就留點心吧。工資的事好說,就像你們,工資跟廠子效益增長都一塊的。師傅越多,廠子裡效益越好,你們工資才越高啊。”鄭曉說道。
“那我知道。我今天就往家裡打電話,幫你留意著點,有機會一定再喊幾個過來。”魏師傅連忙說道。
鄭曉這點說的倒不錯,起碼他在這的工資比在老家高不少,而且這才多少天,獎金都發了好幾百。真算下來,比在家開作坊的也差不到哪裡去,畢竟,自己做生意可沒這麼穩定。
走出院子,鄭曉遠遠的就看到遠處的服裝廠門口走出了一群工人。這地方偏僻,但租金也低,所以也讓這些小廠子有了生存空間。
這些工人都是家在附近的,中午很多選擇回家吃飯。
鄭曉搬了個凳子,往門口一坐,倚著大門門框。風從遠處的稻田吹過來,帶走身上的汗,留下了細微的清涼。
又是個愜意的週末,也就這會,他能在這享受片刻輕鬆了。
鄭曉很喜歡這裡,儲存了鄉村的那份寧靜跟輕鬆,但同時又不缺少現代的活潑跟生氣。
那些工人蹬著車子,很快沿著院子外的那條水泥路過來了,等到了跟前,鄭曉這才發現大部分是穿著工裝的姑娘。
也對,服裝廠嘛。
這邊工廠都是小廠子,時間上自然也沒那麼嚴格,所以這些女工看著都挺悠閒的,車子蹬的慢悠悠,不時地能聽到幾聲說笑。
看著她們路過,鄭曉眼睛微眯著,好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目的不純。
“哎!你們這是做古箏的嗎?”幾個姑娘突然停下了車子,其中一個扎著麻花辮的說道。
鄭曉坐直了些,點頭道:“對啊。前一段剛搬過來,你們是本地人吧。”
“對啊,我們家就在前邊村子裡的。”那麻花辮姑娘把遮陽帽拿下來,往臉上扇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