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趙率教和滿桂有矛盾。但是有王之臣在,兩人也不至於一見面就打起來。
聽了祖大壽的話,再聯絡這些天發生的事情。
毛文龍基本已經能猜到事情的大概脈絡。
王之臣帶著山海關的明軍想要來救援寧遠城。結果王之臣卻選擇了一個看似快捷,實則非常愚蠢的進軍路線。
好在皇太極太過貪婪,想要一舉拿下遼東,甚至開啟山海關的通道。
也是天佑大明。
毛文龍燒了皇太極的糧草,而趙率教果斷將糧草裝船運走,讓皇太極沒講糧草搶走。
不然的話,整個局面可就完全不同了。
將王之臣帶來的十幾萬明軍全都趕入了錦州城。皇太極的計劃可以說基本已經完成。
只要有了能維持三四天的糧草,皇太極完全可以派重兵從盛京調集糧草進行補充。
那時候就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也是機緣巧合,毛文龍和趙率教兩人同時發力,意外挫敗了皇太極的圖謀。
沒有了糧草,皇太極根本沒辦法維持對錦州的圍困。
最要命的是,皇太極之前將周圍掃蕩一空,現在就算是想去打草谷都沒辦法。
無奈之下,皇太極只能選擇將已經吃到嘴裡的肉吐了出來。
不然的話,等到大軍真正斷糧,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對錦州城發動嘗試進攻之前,皇太極甚至想過要殺馬來維持大軍的糧草。
可是最終皇太極還是沒敢如此豪賭。
戰馬對後金上下的意義完全不同,如果不是陷入山窮水盡。皇太極下令殺馬充飢,只能引起後金上下對皇太極的不滿。
雖然皇太極已經當了後金的大汗,但是心中不滿的還是大有人在。
尤其是阿敏,莽古爾泰幾個所謂的四大貝勒,對皇太極非常的不滿。
莽古爾泰甚至還當眾拔刀想要去砍皇太極。
如果讓這些人抓住機會,那皇太極可能就真的有大麻煩了。
再加上毛永詩在盛京邊上一直鼓譟,讓整個盛京已經人心惶惶。
無奈之下,皇太極只能選擇退兵。
而這一切的種種原因才讓王之臣和遼東的明軍逃過了一劫。
只能說王之臣和遼東的明軍還算幸運,不然就真的是天要塌下來了。
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後果之後,祖大壽也是一陣後怕。
他做夢也沒想到,只是因為他信任了一個同族的兄弟,結果卻差點葬送了整個遼東。
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那個地步的話,祖家可就真的完了。
這個責任實在是太大了,就算是整個遼東的將門一起扛都扛不起。更別說區區的祖家了。
大明天下也會因為這個失誤而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好在一切都過去了。
現在趙率教帶著糧草,跟著高起潛到了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