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戒者: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能持否?
第三戒者:守正讓義,不欺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能持否?
第四戒者:不貪不欲,心無放蕩,清潔守慎,行無點汙。能持否?
第五戒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能持否?
第六戒者:不得嗔怒,調和氣性,神無所傷,不犯眾惡。能持否?
第七戒者:不嫉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能持否?
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躬心奉法,常如對神。能持否?
第九戒者:不得爭競是非,評論四輩,天人咎恨,損傷神氣。能持否?
第十戒者:舉動施為,每合天心,常行大慈,普度厄難。能持否?
天尊曰:戒有二種,一者有得,二者無得。有得戒者,三戒、五戒、十戒、二十七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止惡防非,未達方便,名有得戒也。
止離三塗,及人中苦,未入道分,若識識法,畢竟空寂,是名正戒,無持無犯,開正觀門,為道根本,此名出家持戒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舉智慧頌。
然後聽度師教戒,弟子長跪。
汝既圓道相,初入法門,自今已後,語默動靜,常須念道、唸經、念師,名曰三寶,作汝皈依處所。
夫念道寶者,能制滅一切惡相。猶金剛刀,無所不斷;猶如猛火,無所不燒。
念有二種:一念道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間天上,三界特尊,是我歸依覆護之處。
二念法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即是真道,亦名真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無間餘心,是名念道。
其次唸經寶者,有三種:洞真、洞玄,及以洞神,繫心受持,常生信慕,存想不移,審知是法,是出世道,無他雜念,是名唸經。若知諸法本無文字,正觀實相,達其旨趣,亦名唸經,是名善解唸經之相。
其次念師寶。師寶者,父也。我若無師,不能得道,是故應當遠近隨逐,心眼觀想,常在目前,不替須臾,無諸雜想,是名念師。
三念既已,當上報四恩:一天地恩,二國王恩,三生身父母恩,四師長恩。
次當下資三有;一資天徒,二資地徒,三資水徒。
汝當發大善心,晨香暮燈,誦經行道,於諸大道前,旛花果實,禮拜供養。
上願皇帝萬歲,家國太平。次願生身父母、九祖先亡,幽顯霑恩,己身得道。
次願師尊長壽,法屬興隆。
次願十方信施,常蒙道蔭。
次願江山朋友,學道知音,早遂初心,光榮門族。
次當誘化一切有情,令於三清諸聖,結大善緣,或建宮觀,或造經像,或度出家法身,此乃自利利他,功德無量。常須柔弱,不得剛強。
經雲:柔勝剛,弱勝強者是也。
凡朝禮時節,開靜即起,入靜即息。對諸大眾,不得高聲,舉步安庠,慎勿粗行。
苟非病患,不得飲酒茹葷。每遇齋筵,慎勿語笑,迭足端坐,令人天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