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那個大官是恭親王奕。
恭親王一生沉沉浮浮。他曾因協助慈禧太后順利發動辛酉政變,而得到過巨大權力;卻又因地位的高升和名聲的鵲起,引起慈禧不安,以至後來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壓。
最糟糕的那段時間,他不但被削去親王雙俸,甚至被慈禧以“委靡因循”的藉口免去他一切職務,還將他和他所有親信趕出軍機處,幾乎失去一切權力。
直到兩年後,因為重新有了可利用的價值,他被慈禧賞還親王雙俸,又被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
重新掌權,但他早已不再是當年隻手便可翻雲覆雨的那個恭親王。
一則年事已高,二則歷經了那麼多次起伏,他早已明瞭慈禧這番放權的目的,以及自己的真實處境,所以他雖位居高位,但從此做事十分謹慎低調,直至1897年冬天,他見了一個人。
那人是光緒皇帝。
1897年,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這番話令光緒帝接見了康有為,願意全力支援他,讓他全面籌劃變法。
隨後,光緒悄悄接見了恭親王,一邊與他分析現今國內的局勢,一邊利用他同慈禧多年來的明裡暗裡大大小小的嫌隙,希望能借助他手中掌握的權力,輔佐自己的變法。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恭親王答應了光緒的提議。
這一段歷史並沒在史書中有所提及,所以也不知是真是假。
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戊戌變法是真;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是真;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也是真。
只是這場變法,最終在歷史中,卻是以十分慘烈的方式遭到了夭折。
戊戌變法之前,恭親王預感到慈禧絕不會什麼風聲也覺察不到,更不會坐視不理,所以試圖先下手為強,他提議譚嗣同出面,去同新任工部右侍郎的袁世凱商議,希望能借他新軍的力量,同恭親王一起聯手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協助光緒奪權。
袁世凱表面對光緒表忠心,同意了譚嗣同的建議,但一轉身,便將訊息轉告榮祿,導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軟禁,六君子被殺。
史書上說,恭親王是在戊戌變法的前一個月因病去世的。
但在汶頭村的傳說中,那位王爺是在聽說變法已經被慈禧知曉,並將採取手段的那刻,連夜離開了北京城。
他知道以他手中掌握的權力和已經挑明瞭的站位,慈禧肯定不會放過他,所以找了個替身留在王府中‘病死’,一則讓慈禧失去戒心,二則可讓家人得保平安,而他自己則喬裝改扮隱姓埋名,一路往偏遠地帶逃亡。
逃進了汶頭村,在這個小小的,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平安生活了將近兩年。
但就在他以為阻止了戊戌變法、又把光緒軟禁在瀛臺,如今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顧慮的慈禧,應該在他‘死’後完全將他置之腦後時,慈禧派來尋找他下落的人,已悄然降臨到他的住處,殺光了他帶在身邊的所有親信,將他困在了他的住所內。
已死之人,仍要他死。恭親王心知肚明,這些人此行勢必是要讓他不得好死。
他自是不甘心就此認命的。
堂堂鐵帽子王,自幼習武,他功夫極好,所以一個人撐了很久。
但終究雙拳難敵眾手,且他面對的又個個都是大內高手,所以在被包圍了一天一夜後,縱然不甘,他仍不得不放棄了抵抗。
卻也並不甘心就此受死,所以他讓那些宮裡來的人向慈禧帶一句話,說,只要她不動他,他必不動她。
慈禧對這種末路窮寇的話,自然是不會放在眼裡,只輕飄飄說了句,好歹也是先帝爺的親兄弟,賞他留個全屍罷了,到了下面也好有個交代。
於是,一代鐵帽子王,和碩恭親王奕,在流傳於汶頭村的傳說中,就那麼非常悽慘地死在汶頭村這麼一個小到連地圖上都沒有標註的地方。
而由於他死前所說的那句話,他被施予了‘雨澆梅花’這一酷刑。
為了讓他死後眼不能見,鼻不能聞,嘴不能說,徒留一具全屍,在地下即便見到了愛新覺羅家的列祖列宗,也無法為自己的死說上一句話,更別說是從陰曹地府回來,去找慈禧的麻煩。
可是後來,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恭親王死於那場酷刑後的當晚,原本第二天就要返回京城的那些個大內高手,突然毫無徵兆地死在了恭親王住所的家門口。
十來個人,直挺挺地一排,從他家門前一直到路口,排得整整齊齊,好似當年王府的儀仗。
身上看不出有任何傷痕,唯有臉色發紫,眼睛暴突,他們跟恭親王一樣,是死於窒息。
那之後,也不知道慈禧是否得了訊息,總之京城裡再也沒有人來過汶頭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留下那十幾個窒息而死的大內高手,同恭親王的屍身一起,被心驚膽戰的村民扔進了閻王井。
原是等著這些屍體的怨氣被閻王井吞噬。
但當天夜裡,整個村子的人,都聽見從井裡傳出來一種非常奇怪的聲音。
好像野獸在啃食骨頭,喀拉喀拉,清晰得直把人聽得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