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沒人去思考杜文龍的手勁有多麼恐怖,只覺得鱔魚頭部濺出的鮮血與扭動的身體透著一抹殘忍!
殺鱔魚是很常見的畫面,但問題是,杜文龍並未像其他人那樣先將其敲暈,而是用了一種最為直接且殘暴的手段!
不少女『性』觀眾下意識偏過頭不去看著血腥的一幕,而一些男『性』觀眾則還在堅持,但咧開的嘴角,緊皺的眉頭依舊說明他們內心並不平靜。
與他們相比,親手完成這一切的杜文龍則恰恰相反,看著菜板上奮力掙扎的鱔魚以及越來越多的血水,他竟是罕見的流『露』出一抹賞心悅目之意!
“掙扎吧,證明你的活力,只有最旺盛的求生欲,才能滿足我即將完成的這道‘偷龍轉鳳頂骨鱔’!”
與李生輝做的蟹釀橙一樣,這道帶有神奇『色』彩的頂骨鱔同樣屬於幾近失傳的傳統名菜。
傳說有個名為梁三的廚師特別喜歡研究有關鱔魚的菜式。原因是在他小時候,鱔魚稀少,價格昂貴,因此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買鱔魚孝敬父母,以表孝心,從此便與鱔魚結下不解之緣。
隨著時間推移,梁三慢慢成為了酒家的主廚,有一天,他苦思冥想新菜式,望著肥美的花錦鱔,腦中靈光一閃,想到用火腿代替鱔魚骨,從此便有了這道偷龍轉鳳頂骨鱔。
菜板上的鱔魚還在劇烈的掙扎,傷口流出的血水幾乎染紅了整個菜板!
大螢幕上,導播果斷轉換了畫面,避免引起觀眾不適。
杜文龍站在桌邊欣賞了片刻,旋即緩緩從桌下拿出一把造型奇特的小刀。
準確來說,這並非是一把完整的刀,而是用黑『色』膠帶一圈一圈纏繞作為保護,只『露』出半截刀片的東西。
刀片很薄,就和男生所使用的刮鬍刀刀片一樣薄,唯一的區別在於,這把用黑『色』膠帶纏繞的‘小刀’看著不像刮鬍刀片那樣柔軟,反而很硬的感覺。它雖是金屬,表面卻沒有絲毫反光,冰冷得就像生鐵,看著都‘疼’。
他左手持刀,右手順著鱔魚尾部輕撫而上,很滑,因為鱔魚的表面有層透明粘『液』。當手掌『摸』到靠近鱔魚頭部的位置時,穩穩摁住,接著左手拿著小刀一劃,也不見如何用力,善於頭部下方就出現了一個醒目的豁口。
鮮血四濺的同時,能看見豁口整齊平順,就連斷骨都極其光滑,足以說明小刀的鋒利,
不過,若仔細看,鱔魚的頭部與身體並未真正分離,因為貼近菜板的皮層依舊連線著。
鱔魚的身體還在掙扎,比起斷開前,弧度明顯變小了許多,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真正死去。
但,不是現在。
杜文龍右手順著鱔魚身體向後滑動『露』出更多空間,然後在距離上一個豁口約莫四公分左右的位置,以同樣的方式再劃上一刀,那斷截之間除了流出的血水外,其內的內臟若隱若現。
他眼神毫無波瀾,繼續動刀,直至將整條鱔魚都劃成四公分的小斷截之後,才停止。
這個時候的鱔魚已經不怎麼掙扎了,但由肚皮連著的身體偶爾還是會抽搐一下,令人頭皮發麻,背心發寒。
一旁的工作人員看著菜板上血淋淋的畫面,面『色』異常難看,好幾次都想偏過頭不看,覺得杜文龍的宰殺方式不夠痛快,實在殘忍。
可惜沒辦法,監督選手正常比賽是她的職責,避無可避。
實際上,大多數宰殺鱔魚的商販會提前將鱔魚敲暈,然後迅速將鱔魚徹底殺死並清理內臟,整個過程行雲流水,絕不會像杜文龍這樣,為了延長鱔魚的鮮活『性』,故意慢慢宰殺。
因此,對於杜文龍這個人,工作人員竟是莫名產生一種恐懼,彷彿前者是個沒有感情的冷血殺手。
杜文龍瞥了一眼工作人員沒有理會,取出長釘後,將鱔魚放進溫水中清洗,一是洗掉表面的粘『液』,二是清理血水與內臟。
話說回來,實際上鱔魚不僅是餐桌上的佳餚,它的肉、血、頭、皮都有不錯的『藥』用價值!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鱔魚具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溼等功效。
具體來說,鱔魚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中醫用其入『藥』,可以治療虛勞咳嗽、溼熱身癢、腸風痔漏、耳聾等症;
鱔魚頭可煅成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
鱔魚骨入『藥』,兼治臁瘡,治療效果頗為顯著;
鱔魚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療鼻出血。若是外用,能治療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痺。
總而言之,鱔魚雖為活物,但也是『藥』膳,算是常見食材中,『性』價比非常高的一種。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比如鱔魚血,誤食的話,會對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令人四肢麻木、呼吸和迴圈功能衰竭而死。好在鱔魚血雖然有毒,但血清裡面的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過程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