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情報署,更是督軍院內的強力部門,倪元璐就憑著這一場功勞,一躍而成為趙毅的核心高層之一,待遇不可謂不厚,相信這樣的表率,也能讓潞安府的吏臣歸心了。
潞安府表示歸順後,趙毅馬上組織了督軍院開會,除了陳卓、曹豐二人之外,大部分的頭頭腦腦都到了。
督軍院內,一個長達五十米的方形桌子,趙毅坐在主坐上,左右依次坐著戰署署長兼常務的張計、裝備署署長兼常務的董政、教導署署長兼任常務的張賀、參謀署署長兼任常務的劉雄、後勤署署長兼任常務的馬旭。
民兵署、監察署和情報署的各署署長兼常務則預定了還未歸來的陳卓、曹豐和倪元璐,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各署沒入常務的副署長也在座上,他們都是由軍功晉升上來的新民軍老戰士,或者是當初跟隨自己一起走過來的老夥計,諸如李震、薛青之流,他們雖然才能還沒有凸顯,但都是經過戰爭考驗的,忠誠可靠上面,非常放心,也有助於凝聚督軍院的內部力量。
除了在座的高層外,大廳的側面還有數百張座位,裡面都是目前在永寧州集結的各團級的將領和教委,包括陸醇、楊忠虎這樣的獨立團團長也在其中,他們加起來一共佔據了近百張座位。
“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趙毅見人齊了,率先開了個頭道,“潞安府歸我們了,今天開會就是議一議潞安府的接收和管理,還有諸如我們在山西境內要調整佈防之類的事宜......。”
然後趙毅又拿出輿圖在桌上,進行公開的討論,讓手下們自行發揮。
時至今日,隨著體系的初步建立完全,很多事情已經不用趙毅自己親力親為了,在軍功集團內部早已經達成了擴張的共識,每個有上進心的將領都迫不及待的表現自己,希望能儘可能的在新民軍勢力還沒變成龐然大物之前展現出自己的價值,爭取到更高的位置,否則以後隨著人數變多,集團壯大,還有軍校內源源不斷輸送的人才,再想要搏出頭,那難度就大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諸多將領七嘴八舌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側邊座位上的團長、教委們,也下筆如飛的寫出意見,供督軍院參考。
最終,在一天的激烈爭論後,督軍院給出了趙毅一份相對滿意的報告:
報告內指出,將十萬戰兵分為四部兵馬。
一部兵馬兩萬人,戌守平陽府,防備李巖的勢力;一部兵馬兩萬人,開赴潞安府,接收守城,同時派遣教導隊和軍務司就地整編明軍,為其分配田地,抽調一萬人的憲兵和三百名督政院的骨幹維護治安並收集當地惡紳的情報,就地徵收投靠計程車子,進入教導隊集訓後,配合憲兵推行趙毅治下的田畝分配辦法。
另外兩部兵馬,一部留一萬精銳看管老巢和軍工廠寧鄉,另一部整合出五萬人,連同在遼州的陳卓、劉恩的兩路兵馬北伐,將清軍的勢力徹底趕出山西,伺機收復太原、大同兩地,將山西全境都吃下來。
督軍院定下戰略後,事情就不用趙毅操心太多了,他拉著董政留了兩天,細細的聊了一下裝備署的事情。
趙毅在永寧給自己修了個佔地兩千平,四進出的宅子,連同自己的警衛營都駐紮在這邊。
現在天冷,好在山西是產煤大戶,永寧州生產的蜂窩煤價美物廉,一文錢的煤夠燒一天了,人人都用得起,趙毅住的地方自然不缺,客廳內點了兩盆煤爐,雖然寒風凜冽,但並不覺得冷。
此時趙毅正在和董政聊關於寧鄉的事情。
“老董,現在寧鄉那邊的軍備產量如何了?”
喜歡1644我的帝國請大家收藏:()1644我的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