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米百樣人,心境不同,感悟也不同,倘若秦朝夕用心體會,憑藉非凡的詩詞造詣定然會有所得,但此時太樂丞卻迷亂在李相白口出詩詞之後四周的轟動當中。
秦朝夕不得感悟,自然也有人誤入迷途,更有人守的雲開見日月。
法家大賢赫連城原本就是一個嫉妒心重的人。
震驚在人間詞話意境當中的秦朝夕喃喃自語,身側赫連城感悟到的則是另外一幅畫面。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自己苦讀聖賢書追求的不就是流光溢彩的夜間魚龍舞,自己在燈火當中,繁星為自己璀璨,美人笑語盈盈暗香來。可為什麼這一切都如鏡花水月而不得,一個從嵩陽城而來的補書匠卻是站在了絃歌臺上詩詞立境,被人稱頌,被人敬仰,這是為什麼!”
“自己也因才華橫溢被京城文人士子稱道,法家修為突破到了大賢之境,可上有嶽寒山壓制自己,自己不能揚眉吐氣,更上一層樓。身後還有南宮烈這些悟性出眾的法家弟子追趕,良禽擇木而棲,自己選擇跟隨了龐太師,得到聖妃賞識。但天下卻出了個李相白,周園中聖妃見李相白便心有讓其教導寧王的想法。公主向李相白要詩詞。對於自己,這些都是天賜的良機,但可以讓自己平步青雲的機會卻是被李相白不屑一顧。這是為什麼?天道為什麼待自己如此不公。”
赫連城越想越氣,頓然間感覺蕭瑟之意撲面而來,寒意襲身,自己望天涯不見路,衣帶漸寬而不得,權柄和自己無關,名譽離自己遠去。
氣息積鬱,身上辭氣散亂亂突亂撞,赫連城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赫連城昏厥,但還有人頓悟呀。
詩詞論境說人生,第三境李相白說的不是“破”,而是“得”。
三首名傳千古的詩詞完整,整個意境躍然而出。
立志,堅守,所得!
臺下修為不足的學生、文人墨客沉浸在三首詩詞所營造的唯美畫面當中,修為精湛諸如吳黃粱、楊白鷺、陳夜泊、司馬望嶽這些人已經從李相白的論境當中感受到了詞境的昇華。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李相白神棍一樣還加了一個小彩蛋。
揹負雙手,李相白帶著質感的聲音仰揚頓挫的響起:“詩詞論境,人生有三,立志、堅守、所得。正可謂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空山無人水流花自開,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彩蛋的內容其實說的還是三境,略微不同的是此三境卻是李相白前世宋代禪宗對人生三境的闡釋。
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三境當中就有了禪意。
李相白神棍一樣的表演歪打正著。
讓嶽寒山頓悟的《定風波》也是蘊有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有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之理。
各有感悟,但文淵閣法家亞聖領悟的尤其透徹。
嶽寒山意識中如同有畫卷徐徐展開,內心自言自語:“李相白以婉約詞證了人生三境之道,而且是如此貼切完美契合。”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闡述的是‘守’”
“守得雲開見日月,所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的則是‘得’”
“得到了什麼?不就是道。”
人這樣想著,意識中靈光閃現,嶽寒山頓悟了。
“西風凋碧樹,單句獨立出來,看似是說勢,混沌的勢,對我而言實則為人生執念,苦樂、得失、榮譽利益的執念,只有掙脫這些執念適才能達到胸中洞然無物,觀物至微的境界,而這個求道的過程一以貫之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追求。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將萬事萬物玲瓏剔透的本相剝離了出來,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羚羊掛角,天人合一。”
“悟了,徹底的悟了!”
感念產生,凌煙樓內頓悟距離法家二品聖人境只差一步嶽寒山破境了。
罡正的辭氣磅礴而出,四周空氣如水漣漪,恢弘的氣息自絃歌臺下方扶搖直上九萬里。
午間時分,日光卻在這個時候驟然間變得如旭日初昇,光芒萬丈,蒼穹無風卻有青雲匯聚而來。
絃歌臺上的李相白呲牙。
自己師長貌似要突破,可同在文淵閣為官的赫連城口吐鮮血暈死了過去,難道他理解偏了,可你這是有多偏才能將鮮血天女散花一樣噴出來。
不同情,赫連城在李相白眼中就是一個阿諛奉承的小人。
只不過補書匠內心有點唏噓,當日自己問吳黃粱,詩詞論境會不會助邪魔歪道突破,吳黃粱說不排除這種可能,但危害會更大,讓自己放開手腳。結果邪魔歪道走火入魔的沒看見,文淵閣的法家大賢倒下了。
真是一樣米出百樣人。
絃歌臺下一片喧鬧,蒼穹已經是青雲層層疊疊,自雲縫當中一道青雲大道直落絃歌臺。